中新社北京9月15日電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日前對外發布,其中提出促進閩臺經貿深度融合多項措施。接受中新社采訪的專家認為,這將為臺灣電子信息產業、農漁業及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全新機遇。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張冠華指出,近年來,大陸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及相關產業方面發展迅速。福建省寧德動力電池集群就是大陸新經濟成果的杰出代表,寧德電池無論在規模還是技術層面都處于全球領先水平,具有極強的全球競爭力。
《意見》中提到,“支持古雷石化產業基地、寧德動力電池集群等建設集聚兩岸資源要素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基地、先進制造業集群”。張冠華認為,吸納臺商參與相關產業基地集群建設,為加強兩岸產業合作、創新驅動提供了全新機遇。
張冠華表示,從產業角度看,臺灣電子信息產業發達,在半導體領域有較高全球競爭力。但中長期來看,傳統電子信息產業市場已經趨于飽和,一些大型臺灣電子信息企業開始向新能源汽車市場轉型,新能源電池市場發展空間巨大。此次《意見》的出臺,是臺灣電子信息產業融入大陸新能源動力電池品類發展的絕佳契機。
除深化產業合作以外,《意見》還在“促進閩臺經貿深度融合”一項中提出,“促進臺灣農漁業和中小企業在閩發展”“建設海峽兩岸鄉村振興合作基地及國家現代農漁業優質平臺”“鼓勵臺灣中小企業來閩發展,支持福建創建海峽兩岸中小企業合作區”。
上海交通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盛九元對此表示,以前對臺灣農漁業和中小企業的利好措施都被囊括在“臺商”概念之下,此次專門突出、重點強調對這些領域的支持,并提出通過鄉村振興推動兩岸農漁業合作,同時建立兩岸中小企業合作區,措施更趨具體。如果能將之與《意見》中提到的中央財政支持和兩岸產業融合發展基金相結合,將會開拓更大發展空間,更有力推動“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低收入戶、中南部及青年世代)發展政策落地。
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表示,目前大陸經濟處于轉型發展期,轉型升級有挑戰也會有機遇,有些產業會獲益更多。在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將給臺灣企業發展提供全新機會,中長期來看,對兩岸經濟合作會帶來深遠影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