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鄭州9月25日電(闞力)在太行南麓、黃河北岸的豫北焦作市,曾是一座百年“煤城”,一座老工業基地。如今,環山抱水的焦作,已經在產業轉型的“綠變”之路上,行穩致遠。
史料記載,焦作煤炭開發可追溯到公元前475年的戰國時期,唐末宋初已有一定規模,清末有大小煤窯800多家。同樣,這里也是“竹林七賢”聚集地、太極拳的發祥地,擁有眾多山水自然稟賦。
近些年,焦作提出打造“山水富城·文武福地”,那么百年“煤城”的山水之變是如何實現的?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25日下午舉行“河南這十年”主題系列發布會,就這十年焦作的變與不變,作以闡釋。
中共焦作市委書記葛巧紅在發布會上介紹稱,焦作作為優秀旅游城市,有名山大川眾多景點的稟賦,也有工業結構偏重與生態環保難以兼顧的壓力。
她表示,2008年,焦作作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開始艱難的轉型發展之路。2021年,該市作為全國生態環境領域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典型,被通報表揚。
生態環境的改善,得益于在山水間做文章。中共焦作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宮松奇在發布會上答中新網記者提問時介紹說,這些年焦作通過深挖“山”資源,來提升旅游資源。比如,在抗擊新冠疫情中豐富旅游產品,進一步做強了云臺山品牌,將其從山水景區提升為多元化景區,年接待游客700萬人次,帶動區域就業3.5萬人。
在云臺山深處修武縣一斗水村,曾發生這樣一個故事。二十世紀60年代起,該村村民在黨支部書記郭麥旺的帶領下,發出“寧可干死、累死,絕不困死”的吶喊。
宮松奇說,歷時二十年,一斗水村先后犧牲黨員群眾23人,硬是用血汗和生命打通一條總長4800多米、由19個隧洞組成的疊彩洞公路,被稱為“中國少有,世界罕見”,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
如今,疊彩洞仍是豫晉來往的交通要道、云臺山景區的奇絕景觀,“疊彩洞精神”使游客為之振奮、受到洗禮,已經成為山水間的精神資源。
生態環境好了,如何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近些年焦作有了新路徑。該市著眼打造康養旅游目的地,興建北方民宿之都,形成鄉村振興旅游路徑。
宮松奇介紹,焦作全市建成云上院子、周窯十八坊、老家莫溝、溪山美學園等品牌民宿140個,云上院子、周窯十八坊等一年四季不歇業,常常需要提前一兩周預定。
那么,坐落在母親河畔的焦作,如何獲取“水”營養?近年來,通過白鹿倉黃河歌謠國際文化旅游度假區、沿黃1號旅游公路——王園線等項目的建設實施,焦作境內黃河段景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特色產業,已經串點成線、連線成面,黃河文化旅游帶正在形成。
如果說山水是顏值,文化則是內涵。焦作市挖掘山水資源的同時,還深挖傳統文化資源稟賦,梳理出治水文化、太極文化、山水文化、農耕文化、名人文化、紅色文化、煤礦文化、陶瓷文化、移民文化、懷商文化等焦作十大特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挖掘和提升弘揚,出版了《焦作文化大典》。
2020年12月,太極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太極故里,焦作積極做好傳承發展工作的同時,將具有現代感的沉浸式戲劇與傳統的太極理念相結合,推出“印象·太極”演藝項目。
一座“百年煤城”,一座老工業基地,如今已成為山水富城、文武福地,并正在將綠水青山轉化成為“金水銀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