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24日電 (韋香惠)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胡強強在會上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中醫藥事業穩步發展,傳統醫學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日益緊密。中醫藥的傳承、發揚和創新因現代科技的融入迎來了新的機遇。
科技支撐引領創新發展
會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李昱指出,十年來,通過臨床和機理研究,中醫藥在治療缺血性中風、非小細胞肺癌、糖尿病、慢阻肺等一系列重大疾病、常見多發病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
例如,陳竺院士團隊揭示了傳統中藥砷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作用機制,患者五年無病生存率升至90%以上,獲得舍貝里獎。
陳香美院士團隊揭示了IgA腎病進展新機制,中西醫結合治療使IgA腎病導致的尿毒癥患病率下降10.5%,療效提高20%,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劉保延研究團隊證實了針灸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有顯著優勢,研究成果得到國際廣泛認可,推動了針灸更好走向世界。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通過科研篩選出“三藥三方”,第一時間建立起了第一道防線,為取得抗疫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
成“一帶一路”合作交流新亮點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吳振斗介紹,中醫藥已傳播至196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與40余個外國政府、地區主管機構和國際組織簽訂了專門的中醫藥合作協議,開展了30個較高質量的中醫藥海外中心、75個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31個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建設工作。中醫藥內容納入16個自由貿易協定。
在“一帶一路”建設上,中醫藥合作交流也已成為新亮點。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吳振斗表示,中國“十四五”時期計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建設30個高質量中醫藥海外中心,頒布30項中醫藥國際標準,打造10個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品牌項目,建設50個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和一批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此外,還將支持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及海峽兩岸中醫藥交流,共同推動中醫藥“走出去”。
加強人才培養頂層設計
十年來,整體上中醫藥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
據統計,有7人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中醫藥局打造了15個國家中醫藥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和20個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團隊,遴選了149名戰略型領軍人才岐黃學者、100名青年岐黃學者。
中國中醫科學院作為中醫研究機構,在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發揮領頭作用。
學校成立了由諾貝爾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國醫大師組成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發揮戰略咨詢作用,為學校和行業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資源支撐。
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楊洪軍介紹,目前正積極謀劃和籌建一所新的大學,為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探索路徑。此外,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招收了9年制“屠呦呦班”,已經連續招了三屆,生源質量優秀,從源頭上為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人才保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