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8月31日電 (記者 張添福)“目前,青海是全國唯一的三個國家公園在建省(另外,昆侖山國家公園前期工作扎實推進)。”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曉軍31日在西寧表示,“我們將圍繞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兼顧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統籌推進四個國家公園建設,著力打造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國家公園群,努力在打造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上走在前列,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
當日,中共青海省委“中國這十年·青海”主題新聞發布會在西寧舉行。發布會由青海省委新聞發言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大南主持。
圖為青海省委新聞發言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大南主持新聞發布會。 馬銘言 攝針對中新社、中新網記者提問的“青海省在國家公園建設方面,青海有什么好的做法和經驗”的問題,吳曉軍回答說:“三江源國家公園作為我國首個國家公園試點,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需要我們扛起為全國國家公園建設探路、破題的歷史使命,在探索中前進、在前進中總結,持續推進功能重組、系統修復和一體化管理,向著國家所有、保護第一、全民共享、世代傳承的國家公園典范目標扎實邁進,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建設新路子。”
吳曉軍介紹,三江源國家公園是全國首批、排在首位、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總面積達到19.07萬平方公里),也是青海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重中之重。
吳曉軍表示,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建設突出引領性、突出示范性、突出系統性、突出長效性、突出普惠性。
其中,在突出示范性方面,吳曉軍介紹,一是率先發布林地、草地、濕地、地表水四大資源的本底報告,這項工作的意義在于摸清了家底,為國家公園建設奠定了基礎。二是率先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全省8類109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為79處,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比重提升到38.4%,實現了自然資源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三是率先進行地方立法,頒布施行《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為國家公園建設提供了法治保障。四是率先組建省州縣鄉村五級國家公園管理“大部門制”實體,積極探索建立專業執法隊伍,有效破解了“九龍治水”。五是率先建成“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體系,為國家公園建設提供了科學數據支撐。
在突出系統性方面,吳曉軍說,立足青海“三個最大”和“三個更加重要”的省情實際,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實施三江源二期、祁連山、青海湖等重點生態工程,濕地面積穩居全國首位,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8%,濕地保護率達到64.3%,地表水出境水量超900億立方米,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加強,藏羚羊、普氏原羚、歐亞水獺、裸鯉等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持續增加,三江源頭碧波蕩漾,重現千湖美景,中華水塔日益堅固豐沛。
此外,在突出普惠性方面,吳曉軍表示,堅持共建共管共享原則,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設置草原、森林、濕地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三江源國家公園實現“一戶一崗”,14.5萬牧民放下牧鞭,吃上“生態飯”,僅此一項人均年收入增加2.16萬元。同時,全面落實生態補助政策,去年直補農牧民各類生態補償資金11.4億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