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8月30日電 (謝雁冰 邢翀)《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關于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30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享受高齡補貼的老年人3184.1萬人,享受護理補貼的老年人104.7萬人,享受養老服務補貼的老年人511.8萬人,享受綜合補貼的老年人數76.1萬人。
報告總結了新時代老齡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主要體現在思想認識更加深化、法律制度更加健全、社會保障更加堅實、養老服務更加完善、健康支撐更加有力。
在社會保障方面,報告指出,2021年底,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0.3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6億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城市達到49個,覆蓋近1.5億人。初步確立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企業(職業)年金、個人養老金為補充的多支柱、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體系。
在養老服務上,報告說,截至2021年底,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達35.7萬個、床位813.5萬張,床位總數是2012年的2倍,全國設區市新建居住區達標配建養老服務設施達到61.6%。截至2021年底,全國享受高齡補貼的老年人3184.1萬人,享受護理補貼的老年人104.7萬人,享受養老服務補貼的老年人511.8萬人,享受綜合補貼的老年人數76.1萬人。
報告還顯示,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2010年的74.8歲提升至2021年的78.2歲。2021年約1.4億65歲及以上老年人獲得一次免費體檢等健康管理服務。
報告也指出了當前老齡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養老服務供需矛盾突出、醫養康養結合不夠緊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尚未成熟、專業人才嚴重短缺、農村老齡工作存在短板、銀發經濟發展不充分、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任重道遠等。
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報告提出了意見建議。報告表示,要統籌養老和健康服務,推進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要統籌城鄉和區域協調,重點補齊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老齡工作短板。要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增設老齡工作相關本科專業,加快培養適應現代老齡工作理念的復合型多層次人才。
報告還指出,要消除“數字鴻溝”,深入開展互聯網應用改造專項行動,督促與老年人密切相關的信息基礎設施開展適老化改造,推動建立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長效機制。同時,加強適老化技術和老年輔助技術的設計與研究,促進5G、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老年用品的深度應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