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湖州8月18日電(記者 施紫楠)2022年7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浙江省湖州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自此,湖州成為全國11個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之一。
一個月后,湖州再次站在聚光燈下。
8月15-16日,以“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為主題的2022中國綠色低碳創新大會在湖州召開,60位海內外院士齊聚研討,內容包括生態文明建設、能源革命、減污降碳、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數字經濟與低碳創新、低碳人居。
安吉余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石碑 項飛 攝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到全國首個地市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再到浙江目前唯一的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拿下許多“國字號”榮譽的湖州,如今勇當“碳”路先鋒。這座清麗小城,為什么能?
“示范”與“典范”:如何轉型?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位于蘇杭中央的湖州,是中國唯一以太湖命名的城市。然而為了追趕GDP,湖州也曾有過一段“身處太湖不見湖”的過去。
面對環境壓力,轉型迫在眉睫。
2003年,湖州開始“綠色GDP”考核體系設計;2007年,湖州第六次黨代會確立“建設現代化生態型濱湖大城市”城市定位,拉開南太湖治理序幕。
湖州夜景 項飛 攝效果立竿見影:“美麗浙江”考核連續10年獲得優秀;綠色發展指數連續三年列浙江前3;民眾生態環境滿意度從2016年的77.12%上升到2021年的87.24%,成為“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城市品牌最直白的宣傳廣告。
不久前的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上,湖州再次迎來新定位:建設生態文明典范城市。“示范”與“典范”雙重機遇下,湖州如何突圍、體現價值?
被上海、蘇州、杭州等“萬億GDP城市”包圍,破解發展之困,關鍵在于產業轉型。
湖州傳統產業比重大,高能耗產業占比高,2021年工業增加值六成以上來自傳統產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單位碳排放均高于浙江平均水平,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任務繁重。
一方面,湖州以“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為契機,深入開展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以“畝均論英雄”改革為標準,通過正向引導和反向倒逼持續深化產業集約化轉型,提升生產要素資源利用率。
提升優化存量后,老產業煥發勃勃生機。“十三五”期間,湖州規上工業增加值突破千億元,兩次被國務院評為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成為全國首個以“綠色智造”為特色的試點示范城市。
2021年,湖州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37.2%、62.0%、31.4%。
另一方面,湖州以“兩山”理念為引領,突出創新制勝導向,堅持“科、產、城、人、文”融合,做好“生態+科技”文章,以“創谷”經濟為牽引推動全域可持續發展。
綠色低碳大會期間,湖州首個“創谷”——西塞科學谷正式開園,突出“綠色低碳創新策源地”功能定位,在綠水青山間布局覆蓋科技創新全周期、全鏈條的高能級創新載體,重點打造中國智造“光電之芯”。
“西塞科學谷將進一步強化湖州的高端要素集聚能力、科技創新策源能力、人才資源配置能力,加快形成人才生態、產業生態、創新生態‘三態融合’的最優格局。”中共湖州市委書記陳浩說。
從堅定生態轉型,到加強產業轉型,再到實現綠色發展,湖州已然積累豐富經驗,并形成極具地方特色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2022中國綠色低碳創新大會 湖州宣傳部 供圖2021年,湖州在國家創新型城市評價中居全國第30位,創新驅動力居全國第7位,“創新指數”提升幅度居浙江省第1位,培育形成了高端裝備制造、休閑旅游等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金屬新材料等4個五百億級產業集群。
可持續發展:示范區怎么建?
2022年7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湖州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可持續發展,如何由愿景轉變為生動現實?對照國家要求,綠色成為湖州乘勢而上的底色。
湖州提出:實施創新能力提升、綠色產業升級、資源要素集約、人居環境優化、綠色生活推廣五大行動,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城鄉要素雙向流動促進機制,打造綠色低碳創新引領區、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治理現代化先行區、美麗中國樣板區,探索形成“生態經濟化、經濟綠色化、治理智慧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系統推進“雙碳”在生態、能源、工業、人居等重點領域先行先試,成為湖州的第一步。
2021年全國兩會上,“碳達峰”“碳中和”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同年,湖州發布全國首個《綠色低碳生活指數報告》、在全國首創“碳效碼”、上線全國首個“兩山”竹林碳匯收儲交易中心、出臺實施全國首個地市級《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方案》……
“節電60%、節能50%、節水95%、節肥60%……”將生態農業技術、現代先進裝備和綠色低碳理念引入農業發展實踐主體,湖州德清水木蔬菜工廠與傳統農業對比的一組數字,讓人們看到了低碳農業的前景。
“以數字賦能實現農業生產節能減排,是對低碳農業的有益實踐,讓我們看到了低碳農業的全新未來形態。”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環境資源與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長馬軍偉說。
2021年,湖州在全國首創“碳效碼”,打通經信、電力、統計、發改、金融機構等數據,對企業碳排放數據進行統計與核算,精準定位企業能源消費“碳足跡”,引導企業轉型實現精準降碳,推動綠色制造升級。
同年12月,湖州在安吉上線全國首個“兩山”竹林碳匯收儲交易中心,實現碳匯“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變現”。
“這一模式開創了全國先河。”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竹林碳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周國模評價,這不僅是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積極嘗試,也拓寬了農村地區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為探索構建綠色低碳人居環境,2022年3月,湖州上線“碳達人”平臺,開發屋頂光伏、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等減碳場景,并推出“碳達人”積分商城,推動民眾提供碳積分兌換實物、電子券等。
從農業領域減排增匯,到構建低碳工業體系,再到民眾共享低碳生活……從鄉村到城市、從生產到生活的“雙碳”實踐,無疑將湖州的綠色發展提到了一個新高度。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評價,當下的湖州,已邁入綠色發展快車道,綠色、低碳、共富基礎扎實。
剛剛閉幕的2022中國綠色低碳創新大會,又成為湖州以綠興城,向綠而興的新起點:60名海內外院士,2000多人展開24場研討和服務地方賦能行動;成立“科創中國”綠色低碳創新聯合體;推動國家級學會與地方政府開展深度合作,簽訂合作協議達28項……
以綠色為底色,湖州,正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乘勢而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