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成效)
本報記者 李紅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施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堅持把握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大力促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還綠于民,對污染地塊實施生態修復
北京通州大運河畔,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滿目蔥蘢,水清草綠,成為人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生機盎然、風景如畫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幾年前,還是一片污染嚴重的化工集聚區。其中有占地約1.76平方公里的東方化工廠。
東方化工廠曾是北京產業發展的一個標志性符號。2012年,東方化工廠停產,并于2017年拆除設備設施,最終退出歷史舞臺。化工廠周邊逐步退化成“散、亂、污”業態聚集區,給消防、治安帶來了巨大隱患。
2017年,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指出,污染企業調整退出力度不夠。北京市以整改為契機,在推進污染企業退出的基礎上,將疏解騰退的土地還綠于民、造福于民。
化工污染地塊如何修復?北京市實施生態修復,將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與園林造景有效融合,將原東方化工廠主要污染區納入“生態保育核”,通過保留自然植被、新增植被等方式,構建不同類型植物群落,進行自然修復。北京市對“生態保育核”實施全封閉管理,對原廠區內的土壤和地下水采取阻隔措施。經過多次環境監測,數據顯示區域污染風險實現可控,生態恢復效果顯著。
系統治理,有效保護修復水生態環境
長江安徽安慶段生態環境不斷修復改善,“微笑天使”長江江豚頻頻現身。
2018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指出,安慶市江豚自然保護區不斷“瘦身”,保護區內違法違規碼頭泊位影響江豚生境。安徽省高度重視,安慶市針對江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制定修復方案,并以此為契機,全面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
精準施治。實施“一泊一策”“一口一策”,全方位整治泊位、入江排污口。關閉退出泊位68個、整治提升泊位53個,退出并復綠岸線37公里。關閉退出7個入江排污口,其余11個整治達標。全市縣級以上生活污水處理廠全部完成提標改造。
系統治理。完成31條重要河道、7處湖泊的治理。2021年,安慶市主要入江河流水質全面達到Ⅱ類,長江安慶段干流水質穩定達到Ⅱ類,17個國考斷面全部達標。長江岸線新增人工造林萬余畝;形成主城區9公里的沿江生態景觀帶和沿江160公里的綠色長廊。
長江安慶段江豚數量從2015年的130—150頭增加到2020年的180—200頭。
綜合施策,濕地生態功能顯著提升
在廣東湛江,郁郁蔥蔥的紅樹林沿海岸線生長,守護著雷州半島,珍稀物種頻頻現身。
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由于保護區比較分散,監管難度較大,部分區域一度被侵占破壞,紅樹林面積減少。2016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指出,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存在三合保護小區非法圍填海、保護區局部破壞紅樹林等問題。
怎么整改?湛江提出,以自然恢復為主,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為輔,積極穩妥推進紅樹林擴面提升。2017—2021年,湛江先后共投入超2.4億元用于紅樹林保護和營造修復,保護區內新增紅樹林人工造林4811畝,保護區外新造紅樹林近10500畝。目前,修復區域紅樹林長勢良好,造林復綠成效顯著。
強化管護,打擊違法。湛江出臺保護區管理辦法,開展“利劍行動”等專項行動。2017年以來,巡護總里程達到25萬多公里,立案辦理破壞紅樹林資源案25宗。
紅樹林生態功能逐步提升。近年來,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內遷徙棲息的水鳥種類達到300多種,還出現了珍稀水禽勺嘴鷸、黑臉琵鷺、黑嘴鷗等。2021年6月,“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首筆5880噸的碳減排量成功轉讓,紅樹林生態價值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