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17日報道香港《亞洲周刊》8月15日一期刊登封面文章,題為《中國三代半導體換道超車超越美國圍堵》,全文摘編如下:
美國對中國芯片制造業進行全方位圍堵。中國選擇換道超車,依靠傳統智慧,“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簡單來說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中國只要在其他領域找到新的增長點,即可以在其他戰場上彌補損失。
因此,中國積極攻堅現時剛剛起步不久、競爭相對沒那么激烈、技術差距較少的第三代半導體或芯片。第三代半導體的應用范圍為新能源汽車、5G宏基站、光伏、風電、高鐵、自動駕駛和射頻器件,這些產業同時也是往清潔能源的經濟模式發展,未來潛力巨大,發展方向理想。
現時,新興科技產業的重要支柱為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產業。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今年前7個月汽車出口額同比增長54.4%。上半年,光伏產業出口額同比增長113%。中國在第三代半導體的下游產業中已站穩腳跟,未來準備加速發力。
這源自中國獨到的產業意識,既然第二代半導體存在巨大的政治及其他不確定性,那么不如另辟蹊徑,向第三代半導體進發,至少在其他能追趕上國際水平的領域先追上,并大量地擴大生產,盡量做到自給率越高越好。
中國的科技界以材料來劃分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半導體,它們之間是材料的差異,各自在不同的領域之中有其用處,并不是說第二代就能取代第一代,或第三代就能取代第二代?,F時國際競爭最激烈的第二代半導體的材料是以砷化鎵等為主,它的原材料比較稀缺,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主要用于制造高頻率、大功率電子器件,即電腦、手機等產品;相反,第三代半導體的原材料是碳化硅和氮化鎵為主,比第二代要求在更高溫、更高壓的環境下運作,主要應用于新能源汽車、5G宏基站、光伏、風電、高鐵、自動駕駛和射頻器件。
目前第三代半導體處于研發的早期階段,成本較高、良品率低。因此中國和國際上其他龍頭大廠是在接近同樣的起跑線上起步,而一旦中國掌握了這個技術的生產,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產業則大有可為。
因為新能源汽車、光伏產業在“碳中和”的大趨勢下有極大的發展潛力,下游產業的需求十分強勁。
中航證券指出,越來越多新能源車采用碳化硅產品,例如特斯拉和比亞迪都已采用碳化硅芯片作為核心功率器件。豐田、大眾、本田、寶馬、奧迪等汽車企業都表示有意將碳化硅產品作為未來新能源汽車電驅系統的首選方案。
中國亦將碳化硅產業發展列入“十四五”相關發展規劃,國內產業鏈公司也已從多個細分領域展開研究,獲得很多重要的成果。多家上市公司在第三代半導體領域的布局力度、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都有良好表現。
嘉興斯達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表示,新能源汽車使用的碳化硅產品開始大批量裝車應用。露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亦表示,6英寸碳化硅晶圓現在已經小批量供貨。山東天岳先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亦在7月公告,獲得銷售6英寸導電型碳化硅襯底產品的訂單。同時,天岳先進也正推進上海臨港公司項目建設,作為公司加大導電型晶圓規?;?、產業化建設,以適應未來電動汽車、儲能等市場的巨大需求。
現時中國被“卡脖子”的主要是第二代半導體,其對應的下游產業主要為電子、通信、手機等。也就是說,中國的電子設備行業將會受到巨大打擊,延伸至納米技術、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等行業都會受到影響。但是,這并不代表中國的高科技發展之路就此完結。在未來3至10年內,隨著第三代半導體技術變得自主和成熟,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光伏、5G宏基站、風電、高鐵、自動駕駛和射頻器件將會帶動整體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