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和“死神”掰手腕
——記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重癥醫學科主任周飛虎
7月末,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重癥醫學科主任周飛虎剛剛從西藏阿里執行任務歸來,他顧不上休息,甚至行李箱都沒打開,便一頭扎進重癥監護室。每位病人的情況都要一一詢問,周飛虎步履匆匆穿梭在病房間,等到忙完已是凌晨。
從事重癥醫學19年,周飛虎的每一天幾乎都在忙碌中度過。在重癥醫學科主治醫生潘亮眼里,他總是“很拼”,很少休息,“最上心的永遠是病人的事,絕不能耽誤,自己的事都可以往后放”。
“他常說,ICU的大夫是守在‘死神’門前的人,只要我們拉一把,病人就有活下去的希望。”潘亮說,“他用行動告訴我們,一刻不能松懈,必須爭分奪秒搶救病人。”
打造“有溫度的ICU”
一個月多前,重癥醫學科收治了一名從西安來的產婦。產婦被送來時已生命垂危,患有嚴重的多臟器功能不全,包括腎衰、心衰及凝血功能紊亂等。周飛虎第一時間組織多學科專家展開會診,連夜商討治療方案。
治療方案一改再改,最終周飛虎綜合考慮病人身體情況,定下“先保命,糾正凝血功能紊亂,穩定病情”的方案。但他仍不甘心,還希望能夠恢復病人部分腎功能。每天,周飛虎都小心翼翼地根據產婦的身體指標調整用藥。中途她的病情一度惡化,連病人家屬都差點兒“絕望”,周飛虎卻始終積極治療,并鼓勵病人“能治好,你就快好起來了”。
在周飛虎的堅持下,“奇跡”果然發生了,幾天后,產婦的病情得到控制,甚至恢復了排尿。10天后病人轉危為安轉出重癥監護室,周飛虎在她出院前叮囑了一系列注意事項后,又急匆匆地跑回病房,治療下一位病人。
“做重癥醫學科醫生就是這樣,永遠在和時間賽跑。你要和‘死神’掰手腕、搶病人。”周飛虎解釋說,“而我們希望做到的,就是始終給病人希望。讓病人不僅活下去,還要活得很好。”
為此,周飛虎提出打造“有溫度的ICU”。他給病人過生日,查房的時候拉著病人的手鼓勵安慰,還在病房里添置了康復理療設備。握力器、直立床、康復腳踏車都被搬進來,以供病人康復訓練使用。
2019年,周飛虎所在的重癥醫學科收治了一名因熱射病導致腦損傷的小伙子,起初患者經常昏迷需要搶救。周飛虎和團隊一邊劃分階段救治,一邊應用握力器、直立床幫助他恢復肌肉力量。經過三年如一日的精心治療,小伙子已經從最初離不開呼吸機到一天可以脫機13-14個小時,借助輔助工具能夠短暫站起。
“不管有多辛苦,過程有多漫長艱難,只要有一絲希望,就決不能放棄。”周飛虎斬釘截鐵地說。他始終牢記重癥醫學科的科訓:生命相托、永不言棄。
在周飛虎的帶領下,這些年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重癥醫學科救治成功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成千上萬曾經在死亡線上掙扎的重癥患者重獲新生。
如何能讓病人不到ICU來
除了挽救患者生命,周飛虎也在思考,“如何能讓病人不到ICU來”。在他看來,預防比救治更重要。
2016年起,周飛虎開始研究“智慧ICU”建設,嘗試建立自動化ICU早期預警體系。他在病房里配備智能信息采集車,隨時提取上傳病情變化數據。一旦患者指標評分到達風險臨界值,系統便會自動生成紅線預警,提示醫護人員及時施救。
此外,為了加強部隊疾病預防,針對一線作戰部隊可能出現的創傷性MODS、橫紋肌溶解、熱射病等病癥,周飛虎還開展了專題研究。不同地域環境面臨的疾病各不相同,高原地區多發肺水腫和心腦血管疾病,沿海地區則常遇熱射病。為此,周飛虎每年都要下部隊做調研,形成研究成果后,再反饋給部隊,教授官兵早期預防與急救方法。
考慮到有時線下培訓不便,周飛虎利用遠程會診系統,與偏遠地區部隊進行連線會診,平時還可以做線上授課。他還三上西藏阿里高原,參加高原官兵野戰醫院智慧化監護病房建設,“讓重癥治療的戰線前移,使重癥病人進ICU前,在一線就能夠得到早期救治,提高重癥病人救治成功率”。
以一名解放軍戰士的姿態沖鋒到底
在周飛虎看來,身為軍醫就要“時刻想著訓練打仗的事”。“要始終記得,軍醫的前面有個‘軍’字。”他強調說。
近些年,周飛虎的身影出現在抗震救災、抗擊埃博拉、國際維和救援等急難險重任務中。2015年,他作為解放軍總醫院醫療隊隊長參加解放軍第二批赴利比里亞醫療隊,執行抗擊埃博拉出血熱疫情任務,在兩個月時間里與隊友共接診患者61例,收治埃博拉疑似患者38例,埃博拉確診患者5例,重癥病人救治成功率在80%以上。
2016年,周飛虎再次出發,參與救治我國赴馬里維和受傷戰士。那是他第一次面對真實的戰場。周飛虎沒有退縮,想方設法在藥品和急救設施短缺的情況下展開救治,成功穩定了受傷戰士的傷情。
后來有媒體稱,周飛虎就是電影《戰狼》里在非洲抗擊埃博拉病毒的中國軍醫原型。他卻笑著說:“每一位和我并肩戰斗的戰友都是原型。我們只是在盡一名軍人應該擔當的責任,讓國際社會見證中國的力量!”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周飛虎再度挑起重擔,作為解放軍總醫院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專家組主要成員日夜奮戰在一線。國內疫情稍顯穩定后,他又擔任解放軍赴巴基斯坦抗疫專家組組長,率隊赴巴執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任務。
抵達巴基斯坦后,周飛虎帶領戰友開展了為期半個月的走訪,隨后綜合當地健康習慣、宗教習俗等因素,提出9個方面防控建議。他還率先進入“紅區”,對當地新冠疑難危重病人進行查房和聯合會診。
周飛虎記得,當時巴基斯坦國內時有騷亂,最危險的一次爆炸就發生在駐地1公里遠的地方,但他沒覺得害怕,只擔心“不能治好病人”。他還率5人醫療小組趕赴巴基斯坦疫情最重的拉合爾和卡拉奇,指導疫情防控和病人救治。
兩個月后任務期滿,巴軍總參謀長親自為他頒發了感謝狀,巴總統和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盛贊周飛虎和他的戰友們,“用實際行動,模范踐行了中巴友誼”。
“身為軍醫,看的是疾病,擔的是使命。”這位剛剛從阿里高原執行任務歸來的白衣戰士說,“我是一名軍人,在救死扶傷這條路上,無論有多艱難險阻,我都會以一名解放軍戰士的姿態沖鋒到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見習記者 杜佳冰 通訊員 張奎 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