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8月1日電 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8月1日公布,臺灣7月經季節調整后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環比下跌5.8個百分點至47.8%,中斷兩年來擴張趨勢、轉呈緊縮,系2012年7月該指數創編以來單月最大跌幅。
綜合中央社、聯合新聞網等臺媒報道,PMI組成的5項指標中,屬于領先反映景氣動態的新增訂單指數已連續四個月緊縮,環比驟降10.8個百分點至36.6%。經季節調整后的生產指數只維持一個月擴張便轉為緊縮。代表需求端的未完成訂單、出口訂單及進口原物料數量三項指標均出現緊縮趨勢。
此外,制造業未來六個月展望也連續三個月呈現緊縮,指數續跌7個百分點至30.1%。
中經院院長張傳章指出,制造業終端需求持續緊縮,廠商紛紛表示去庫存不易。面對下半年不確定性,制造業者開始調整應收付賬款、篩選客戶等以降低資金斷鏈風險。
中經院數據另顯示,六大產業分類中,以包含半導體產業的電子暨光學產業緊縮幅度最大。
臺灣出口產品中,以半導體、電子零組件占大宗。在2021年全球“芯片荒”促使下,臺灣半導體業獲大量投資,使去年全臺民間固定投資增長高達19.9%,成為經濟增長最大貢獻來源。但今年這一經濟表現恐不如預期。
臺灣財經媒體鉅亨網報道,全球信息技術研究和顧問公司高德納(Gartner)日前預估,今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營收增長7.4%,增幅遠不如三個月前預測的14%,而明年整體營收或將下滑2.5%。該機構預料,全球晶片產業史上最繁盛周期恐即將告終。
法國外貿銀行經濟學家吳卓殷也表示,如今全球通脹惡化、需求降溫,在消費者轉趨謹慎的情況下,“風光一時”的臺灣半導體產業正面臨下行風險。
另據ETtoday新聞云報道,臺“勞動基金運用局”8月1日發布統計顯示,臺灣勞動基金今年上半年累計虧損4455.9億元新臺幣,收益率為-8.69%。
該機構稱,今年上半年全球新冠疫情再起、俄烏沖突爆發,嚴重沖擊供應鏈穩定、加速通脹率攀升。此情況下,各經濟體開始緊縮貨幣政策,然此舉也給企業獲利與經濟增長帶來壓力,各大型經濟預測機構紛紛下修經濟增長預測,使全球主要股票及債券市場均大幅下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