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龐彩霞 鄭 楊
繁忙的珠三角核心區,黃埔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港珠澳大橋如4條巨龍橫臥在浩蕩的珠江口上,10年前過江通道稀缺的局面一去不復返;廣闊的沿海經濟帶上,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百億美元級項目如珍珠般閃耀于藍天碧海間;蔥蘢的北部生態發展區,梅州柚子、河源油茶、清遠雞被源源不斷運往各地,充實居民的“菜籃子”……
“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一直是困擾改革開放先行地廣東的突出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重要論述和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開展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創新實踐,推動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各異的3個功能區在各自賽道上賽龍奪錦,繪就一幅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圖景。
主引擎激發創新動力
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與珠三角地區的差距由來已久,如何破局?2018年以來,廣東將全省劃分為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先后出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2份綱領性文件以及支持珠海、汕頭、湛江、佛山、東莞、老區蘇區發展等系列政策文件,分類精準施策,推動3個功能區各展所長、優勢互補。
“一核”,被定位為引領廣東全省發展的核心區和主引擎。黨的十八大以來,珠三角地區充分利用國家和廣東省賦予的政策、平臺,提升發展能級。
前不久,前海粵港澳臺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啟動,涵蓋住房、創業、落戶等舉措的惠港“九件事實”發布。“當前,前海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黃金發展期,是創新活力最強、創業機遇最多的時期。”前海管理局常務副局長黃曉鵬熱切呼喚青年人才前來成就夢想。大賽舉辦6年來,已吸引近6000個參賽項目,成為灣區青年筑夢、圓夢的舞臺。
早在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后第一次到地方調研就選擇了深圳前海,要求廣東以更大魄力推動改革開放走上更高層次。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啟動;2019年,中央出臺意見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2021年,出臺建設橫琴、前海2個合作區的方案……利好政策接踵而至。今天的前海已成為大灣區中的先行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累計注冊港資企業1.19萬家,成為珠三角強大輻射力的縮影。
“珠三角核心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正不斷增強。”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偉表示,“雙區”“兩個合作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利好疊加、釋放出“乘數效應”;廣州、深圳核心引擎功能更加強勁,佛山、東莞以萬億元級體量邁入新發展階段,珠海成為內地唯一與港澳同時陸路相連的城市,珠三角各市依托廣深港、廣珠澳2個廊道的傳導效應,匯聚起強大的發展勢能。
創新驅動、示范帶動,“一核”的主引擎作用前所未有的凸顯:深圳的鵬城實驗室實現了人工智能算力全球領先,廣州實驗室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現出硬核力量;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上,廣州南沙科學城、東莞松山湖科學城、深圳光明科學城等大平臺串珠成鏈,一支體現國家使命、廣東擔當的“科技王牌軍”日益壯大……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5年穩居全國首位,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得到突破,人工智能、超高清視頻等領域崛起一批新興產業集群,嶺南大地上涌動著澎湃新動能。
因地制宜特色化發展
7月初,國內首個平價海上風電場項目——汕尾甲子海上風電場項目接入系統工程開始投產,乘海風而來的“綠電”被送入千家萬戶,緩解了廣東省內用電緊張形勢。汕頭市去年投產了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全力打造粵東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在沿海經濟帶戰略下,廣東海洋生產總值連續27年居全國首位,“藍色競爭力”持續增強。
正值麻竹筍豐產期,清遠英德市西牛鎮的竹林里,被稱為“剝衣黃金”的麻竹筍漫山遍野破土而出。近年來,麻竹筍、英德紅茶、絲苗米等清遠特色農產品享譽大灣區,今年清遠市提出打造五大百億元級農業產業,探索農旅深度融合之路。在北部生態發展區布局下,粵北山區城市不僅擔當起大灣區“米袋子”“菜籃子”的職責,更競相打造大灣區“后花園”“旅居地”。
拓藍色空間,筑綠色屏障。朱偉介紹,“一帶”被定位為新時代廣東發展主戰場,重點打造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新增長極;“一區”被定位為廣東重要的生態屏障,以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為了讓“帶”“區”各盡所能、各展所長,廣東有針對性地出臺了支持汕頭和湛江2個副中心城市建設、支持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等差異化政策,因地制宜推動特色化發展。
湛江東海島上,巴斯夫(廣東)一體化項目首套裝置即將投入運營。近日,國際化工巨頭德國巴斯夫歐洲公司作出最終投資決策,將持續深耕廣東,至2030年投資100億歐元建設該項目。“巴斯夫公司持續看好廣東、湛江高質量發展機遇,將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巴斯夫歐洲公司執行董事會主席薄睦樂說。
陸海統籌、港產聯動,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強勁舞動起來。“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百億美元級外資項目落戶,沿海經濟帶成為吸引外商投資的熱土,綠色石化、綠色鋼鐵、海工裝備等世界級產業帶已成型成勢。”朱偉說。“十三五”期間,已有660多個投資超10億元的產業項目密集落地。如今,沿海經濟帶(含珠三角沿海地區)擁有廣州、深圳、珠海、東莞、湛江、江門6個億噸大港,創造了占廣東八成的經濟總量。
北部生態發展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態勢也在顯現。粵北城市不僅生態保持全省最優,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96.4%,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達97.1%,而且“農業+”“旅游+”等生態產業也在蓬勃發展,對接大灣區的“大農場”“康養地”加快形成。
各區域共享發展成果
走進梅州市玉水村,白墻黛瓦的客家風情畫卷令人沉醉。玉水村曾是遠近聞名的“煤礦村”,煤礦產業衰落后一度陷入貧困。2018年,廣東省“粵菜師傅”工程的春風吹進村子,玉水村成為全省第一個“廣東廚師之鄉”,村民“放下挖煤鏟,掌起炒菜勺”,“煤礦村”變為“廚師村”。“依托廚鄉元素,村里還搞起了民宿,打造了‘廚鄉文化’旅游精品路線,走上了致富路。”玉水村黨支部書記郭國青說。
一個個“小切口”,帶來了大變化。“一核一帶一區”戰略下,廣東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穩步提升。“十三五”時期以來,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和北部生態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844元增加到27191元,增長61%,縮小了與珠三角的差距,優勢互補、協同聯動發展的體制機制也完善起來。
路通財通。“2017年,粵東粵西粵北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首次超過珠三角;2020年,廣東高速通車里程在全國率先突破1萬公里。”廣東省交通運輸廳二級巡視員黃凌介紹,粵東西北高速通車里程已超6000公里,相比10年前約2200公里取得了跨越式發展;通向珠三角的大通道建成,使大灣區對粵東西北的輻射帶動能力大大增強。
均衡性的托底機制,讓廣東各區域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為支持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廣東省財政生態補償轉移支付2016年以來年均增長27.8%,2021年達到80億元。“近年來,廣東完善了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區域生態補償、對口幫扶協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體制機制,推動形成覆蓋十大領域104個項目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歷史性地實現本科、高職院校及高水平醫院在21個地級市全覆蓋。”朱偉說。
全省一盤棋的統籌機制,令廣東區域合作探索出了新模式。放眼廣東,廣州與湛江、深圳與汕頭“核+副中心”深度協作機制初步建立,對老區蘇區的對口幫扶深入推進,廣佛全域同城化、廣清一體化建設步伐加快。作為產業發展重要載體,161個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成為廣東區域協調發展的生動縮影。“我們提出園區差異化發展路徑:‘一核’專注先進制造業,‘一帶’發展沿海大產業,‘一區’發展綠色低碳特色產業,打好特色牌、協作牌,初步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布局。”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吳紅說。
“廣東將推動‘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積厚成勢,打造更具輻射力的改革發展主引擎、更具承載力的產業發展主戰場、更具持續力的生態發展新標桿,實現更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朱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