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上,“惠軍白名單”又補入了一類人員。看到電腦上更新的數據,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護士長孟凡慧會心地笑了。
這份欣喜,對孟凡慧來說并不“陌生”。元旦過后,孟凡慧剛上班就發現,一些患者在分診臺掃碼后會被系統標記為“軍隊相關人員”,進行優先叫號。她意識到,“惠軍白名單”的保障范圍又擴大了。
同一時間,掛號收費室主任梁靜也感受到了這種變化。她發現一些患者的繳費單上印有“軍隊相關人員”標簽,系統會根據其信息進行不同程度的費用減免。
“與服務水平有關的‘擴大’與‘減免’,出現在醫院惠軍改革歷程中并非第一次。”總護士長肖紅菊在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工作30年,她如數家珍地說,2017年,全軍醫院門診就醫“一卡通”出臺;2019年,全軍士兵、學員等軍隊人員進入“一卡通”服務保障范圍;隨著保障對象范圍拓寬,軍人軍屬被納入系統“惠軍白名單”……
“系統自動識別身份,按照現役軍人、軍人軍屬、退役軍人等不同人員類別進行優先級排序。”醫療保障中心信息科工程師郭旭說,在解放軍總醫院,實現這一功能的系統被稱為“軍字一號”。
今天,經過持續更新升級,“軍字一號”形成了一套為部隊服務獨特“算法”。
“在‘軍字一號’保障下,軍人軍屬享有基本的優先保障。”郭旭說,隨著為部隊服務力度加大,解放軍總醫院不斷對“算法”進行優化。在人與系統構成的最優“算法”下,軍人軍屬可享受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抓住官兵需求這個“變量”
辦公桌上的這兩份文件,解放軍總醫院領導已經看了很多遍。
一份是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軍人及軍隊相關人員醫療待遇保障暫行規定》,另一份是隨后下發的《聯勤保障部隊醫院為部隊服務工作規定(試行)》。
兩份文件,同時傳達了一個信號:做好為部隊服務工作。
此時,神經外科醫學部的一臺開顱手術報告引人注意。手術本身并沒有什么特別——火箭軍某部軍士小姜因突發劇烈頭痛,經檢查為顱內出血,在醫院進行開顱手術。
這位女軍士的需求格外受關注——因年紀輕且未婚,小姜在做手術時提出希望兼顧美容的愿望。為此,腦血管病外科主任孫正輝將創口盡可能地減少,并“藏”在了發髻位置。
來自全軍部隊的患者群體,讓就診需求更為多樣。在總醫院黨委一班人眼中,為部隊服務的宗旨只有一條——“官兵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
很快,各醫學中心、海南醫院、醫療區分別召開傷病員座談會,向保障體系單位衛勤部門征集意見。各類需求如潮水涌來,該院衛勤部門和各單位領導耐心聽取,研究出臺服務措施。
圍繞“新規實行后用藥需求”問題,一場關于軍人用藥保障研討會隨即召開。
作為解放軍總醫院代表,衛勤部副部長杜敏參會,并將官兵反映較多的情況進行匯報。沒想到,10天之內,上級就下發了“補充規定”,為基層官兵打消了顧慮。
在總醫院不少專家眼中,這次研討會更像一次對接官兵就醫需求的“通氣會”。把脈精準,才能對癥下藥,很快更多需求有了“出口”——
他們常態化收集官兵建議。每周五,各醫學中心、海南醫院軍隊傷病員管理科將官兵建議、床旁訪視情況等內容匯總,以周報的形式送至總醫院每名常委手中。
不久前,一名正在執行任務的邊防軍人父親,突然被查出身患某種血液病,情況危急。得知情況,第五醫學中心當即通過綠色通道將這位軍屬收治入院,并及時給出診療方案。
“解決需求就是方向,解決需求就是目標。”血液病醫學部主任劉代紅說,抓住官兵需求這個“變量”,也就抓住了為部隊服務的“最優解”。
拿什么確保軍人軍屬的“優先級”
在軍人診區登記后,廣播里立刻傳來了妻子的名字,王連長拉上妻子,趕往胸外科診室。
王連長和妻子都是邊防軍人。前不久,妻子被查出身患重病,駐地醫院不具備治療條件,夫妻倆便趕到解放軍總醫院求診。
掛號、就診、檢查,這對夫妻在系統引導下一路綠燈。確定治療方案時,系統亮起了“紅燈”——由于病情復雜,王連長和妻子連續問診了3個科室,醫生都沒能給出明確診斷意見。
系統“捕捉”到這一情況,第一時間反饋到軍隊傷病員管理科。該科室工作人員迅速啟動多學科會診機制,多科室專家匯聚一堂。在會診中心,專家們一起商討病情,第一時間給出診療方案。
經過1個多月治療,王連長妻子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隨即出院了。
第一醫學中心軍隊傷病員管理科主任王慶梅告訴記者,今年以來,中心推行《加強為部隊服務若干措施》,其中明確:“軍人因同一病情,3次門診未明確診斷的,安排多學科聯合會診。”
采訪中,專家們告訴記者,與“會診人次”一同增長的是“當日接診量”。據統計,新規定下發以來,解放軍總醫院各中心扎實提升軍人軍屬和軍隊人員服務質量,每月接診的軍人及軍隊相關人員大幅增加。
為部隊服務,根本在于保障軍人軍屬和軍隊相關人員的基本優先權益。
為確保軍人軍屬“優先級”,第一醫學中心對“為部隊服務流程”進行再升級——他們從服務保障中心、軍隊傷病員管理科等科室中,籌組人員組建軍人軍屬及軍隊相關人員聯合服務隊。“一站式服務窗口,方便軍人軍屬辦手續,讓他們少跑路。”掛號收費室主任梁靜說。
機制釋放效能,也讓“軍人優先”成為軍隊醫院一個深刻的理念。
第三醫學中心軍隊傷病員管理科主任彭衛平,時常會接到軍人診區“增派醫生”的電話。他說,為了方便軍人“當天掛號,當天檢查”,不少專家都有“加班看門診”的經歷。
今天,在總醫院各醫學中心和海南醫院,為確保急重癥軍隊患者可以及時收治入院、盡快接受治療,在患者待床率較高的情況下,加班加點對各科室專家們來說已是家常便飯。
會診、手術、看門診,每周工作六七天,為患者加班做手術……對患者流動較快的普通外科醫學部副主任杜曉輝來說,“連軸轉”“白加黑”是他和同事們的工作常態。
“戰友們不遠千里萬里前來求診,讓他們盡早入院、盡早治療、盡早回到訓練場,我們放棄些休息時間也值了。”他說。
當“醫療航母”變成“醫療航母編隊”
5月25日,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兒科醫學部專家成功為12歲的小學生軒軒,進行了“同種異體心臟移植手術”。
軒軒的父母沒想到,他們兒子的病情,會牽動一次多家醫學中心專家聯合會診。
這場歷時6小時的手術,解放軍總醫院下屬的3個醫學中心、3個醫學部、6個學科的數十位醫務人員共同參與。
近年來,在解放軍總醫院,多學科專家聯合開展會診、手術,已成常態。
改革調整后,解放軍總醫院擁有了21個醫學部、2400多名高職專家、7位兩院院士。在軍地患者與醫學專家心目中,這家軍隊醫院被親切地稱為“醫療航母”。
資源多了,就診多了,任務重了……如何進行融合,如何進一步提高醫療技術能力?這成為擺在該院黨委一班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題,也給每一名醫護人員帶來了能力拷問、能力轉型。
3年前,解放軍總醫院舉行了一次學術年會,主題是“改革·重塑·融合·創新”。會議對軍隊醫院職能使命與建設發展、人工智能與醫學救援、軍事醫學轉型等軍隊醫療衛生工作前沿問題,開展廣泛研討。
在這次學術會議影響下,總醫院黨委一班人進一步思考,如何建設這艘“醫療航母”,如何發揮其最大戰斗力。
“一盤棋,一條心,一家人。”在采訪中,不少專家這樣詮釋他們眼中的“融合”——不僅需要打破地域、學科和專業界限,還需根據建設需要統一調配人員、物資和設備,形成合力。
“只有當‘醫療航母’變成‘醫療航母編隊’,戰斗力才會成倍增長。”在該院領導眼中,8個醫學中心以及海南醫院,就是組成航母編隊的主力艦艇。在此基礎上,總醫院確定“保持學科體系完整、大力發展各個醫學中心特色學科”的前進航向。
近年來,“精專科、強綜合”的發展理念,正在推動解放軍總醫院核心技術能力整體攀升——
2019年1月,該院成功開展世界首例5G遠程手術測試;2020年9月,海南醫院開通首例全息遠程診療系統,實現遠程診療呈現三維立體新跨越;2021年6月起,第八醫學中心呼吸與危重癥醫學部成功實施7例高難度肺移植手術……
“能力催生出責任,責任又會推動能力提升。”該院衛勤部部長楊全勝說,這就是資源融合帶來的“指數效應”。
轉型重塑中,“東南西北中”5個醫療區正式成立,統一管理駐京部隊單位數十家門診部。依托總醫院集聚的專家、技術優勢,建立對口幫帶機制,全面覆蓋“醫教研戰保”領域,人員交流更加順暢,高質量醫療服務保障直達基層末端。
截至目前,解放軍總醫院已與全國1300余家軍地醫院實現遠程聯網,并通過“點對點”幫建、巡回醫療、遠程授課等一系列舉措,將為部隊服務延伸到全軍大部分角落。
滿意度背后的溫度
初夏,劉班長手捧錦旗,來到第六醫學中心軍隊傷病員管理科門口。
盡管戴著口罩,主任歐陽晶還是一眼認出了這個“眼睛一笑便彎成一道月牙”的小伙子。
當初看病時,劉班長得到了該科室工作人員的幫助,順利入院接受治療。
出院那天清早,劉班長寫了一封感謝信,悄悄送到護士站。為了表達誠摯的感謝,劉班長專門定制了一面錦旗,送給軍隊傷病員管理科的醫務人員。
“為軍為兵解決問題,滿意服務讓人稱贊。”接過錦旗,品讀錦旗上閃光的大字,歐陽晶的心里瞬間涌上暖流。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第六醫學中心滿意度持續上升。
滿意度,始終是解放軍總醫院領導關注的焦點。相較于數據增長給人們帶來的欣慰和理解,“不滿意度”似乎更能引人深思。“拉平差距,我們才能進步。”這是該院領導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滿意度背后,是一家軍隊醫院努力傳遞的溫度。
南部戰區一名軍士因病情加重,轉診來到解放軍總醫院。下火車的瞬間,他看到了站臺上的救護車。那天是大年三十,救護車飛馳駛過長安街時,他的眼淚流了下來。
武警某部軍士小張接受母親親體腎移植手術。第三醫學中心黨委,組織機關和器官移植管理科、軍隊傷病員管理科等科室專家,第一時間召開專項協調會……
一名排長在第四醫學中心陪護期間,收到了派駐泌尿外科醫護人員的捐款以及慰問信。小伙子至今不能忘懷,科室主任張國輝那充滿慈愛和激勵的眼神。
那天,一名退休老干部來到第二醫學中心就診,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賈建軍向她囑托用藥事項。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她還不知道,這已經是賈所長半年來第3次和她說同樣的話。
醫者仁心,仁者仁愛。日復一日,醫護工作者每天都在重復著枯燥的診療工作,堅守和穿梭在病房與診室、手術臺前,與患者問診、給他們鼓勵,醫者之心也體現在一行一動、一字一句中。
第一醫學中心干部診療科主任李雪梅特別認可一個道理——醫生照顧病人有3件法寶:藥物、刀械和語言。“有時在治愈,常常在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話透出的正是醫者的精誠大愛。”她說。
“讓滿意度常年保持百分百很難,但我們可以讓這個數字不斷接近百分百。”李雪梅堅信,只要做好為部隊服務的每一件事,不斷縮小從“0”到“1”的距離,滿意度就會更加抵近官兵需求。
為提高戰斗力鑄牢“健康盾牌”
■徐迪雄
“軍無百疾,是謂必勝。”官兵身體健康是軍隊戰斗力的基石,維護官兵身心健康,事關官兵的全面發展,事關國防和軍隊長遠建設。
軍隊醫院擔負著平時保健康、戰時保打贏的重要使命,搞好新時代衛勤保障,必須堅持“姓軍為兵、姓軍為戰”,創新醫療技能和服務手段,練就適應未來戰場救護需求的真本領、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醫療保障的硬功夫,進一步提高為部隊服務的科技含量和質量效益。
牢固樹立戰斗隊、戰斗員意識。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無論是參加戰斗任務還是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軍隊醫務人員白衣為甲、聞令出征,一次次交出了不負重托、不負眾望的答卷,為黨旗軍旗增添了光彩。醫療隊就是戰斗隊,醫務人員就是戰斗員,無論未來環境條件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都要始終把“一切為了戰斗力”“一切為了人民健康”扛在肩頭、刻在心里,為備戰打仗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和智慧,瞄準未來戰場打造一流“衛勤尖兵”。
強化提升救治力、創新力。軍隊醫院的救治力是衛勤保障能力的硬指標,也是戰斗力的“增強劑”。未來戰爭作戰進程快、參戰力量多元、態勢瞬息萬變,對戰場救治的即時性、針對性、有效性提出了較高要求。衛勤保障為軍服務必須向訓練場和未來戰場延伸,做到官兵需要什么就保障什么,戰場需要什么就苦練什么,嵌入到作戰部隊聯合編組訓練,健全戰救融合訓練體系,錘煉應急處突救治能力。醫療領域科技密集,要瞄準科技前沿,聚焦未來戰場戰傷特點,進行科研攻關,將創新成果轉化為衛勤保障優勢,不斷提升服務官兵的救治力,為增強部隊戰斗力提供堅強衛勤保障。
加快提高保障力、親和力。近年來,軍隊相關人員醫療待遇保障新政策落地實施,把黨和國家對軍人軍屬的關心送到了心坎上,對于增強軍人及軍屬榮譽感、獲得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軍隊醫院注重提升服務質量、優化就醫服務流程,想官兵之所想,急官兵之所需,全面推動相關待遇保障工作,以實際行動提升軍人和軍屬滿意度。要著眼用心服務、用情服務、高效服務,確保工作人員到位、服務保障到位,當好生命“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