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夏紅寺堡7月28日電 題:探訪寧夏羅山:生態修復撫平“傷疤” “母親山”重現生機
中新社記者 于晶
7月28日,記者來到位于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的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驅車盤旋而上。隨著海拔梯度的升高,洪積扇荒漠草原、灌叢草地、針闊混交、針葉純林、高山草甸等豐茂的植物資源描繪出壯美的“羅山疊翠”景象。
站在羅山之巔好漢峰,峰巒疊嶂,蒼翠如染。從事護林工作36年的護林員董川告訴記者,以前可不是這樣!他剛守羅山時這里還是“山干石頭紅,牛羊滿山跑”。由于羅山周圍農牧民大量放養山羊,導致羅山生態嚴重惡化,植被被嚴重破壞。
21世紀初,羅山開始全域封禁,山下的村莊陸續遷走,羅山開始遠離人類活動的干擾。從那時起,羅山一年比一年綠,特別是林草最茂密的好漢峰周圍,還吸引來了不少野生動物。“這幾年,巡山時就遇到過野豬、豹貓、鵝喉羚等動物。”董川激動地說。
董川所守護的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寧夏三大天然林區之一,也是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它為寧夏中部干旱帶群眾撐起了生態“保護傘”,對于構筑西北、華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屏障也具有重要意義。據測算,羅山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涵養水源1138.27萬立方米、保持水土269.20萬噸。
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3710公頃,最高海拔2624.5米。從高空俯視,羅山像一座被“旱海”包圍的綠島,有“旱海明珠,荒漠翡翠”的美稱。
2002年,羅山自然保護區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此后相繼開展了天然林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退牧還草、保護區基本建設等一系列大型生態工程。生態環境條件明顯改善,重現了昔日的翡翠之綠。
“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蓋房子、燒火、取暖都要用木材,山上的樹長起來一茬就會被砍掉一茬。”曾經住在羅山腳下的賀滿孝對幾十年前的林區“亂象”記憶猶新,“時間一長,要么降水減少,要么一下雨就是嚴重的水土流失。”
“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后,羅山西麓啟動大規模生態移民搬遷,這些年羅山恢復的越來越好了。”在賀滿孝看來,羅山自然保護區近十多年來嚴格的守護管理效果明顯,用眼睛就能看得到。
如今,羅山的林線已從原來的海拔2000多米下降到1800米左右,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逐年向好,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目前已成為寧夏重要的野生動植物種質資源基因庫。
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多年來,羅山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治理為輔,羅山森林覆蓋率由建設之初的9.61%提高到現在的18.13%,保護區林草綜合蓋度由“十五”時期的30%增加到目前的70%以上。活化傳承著418種高等植物、221種脊椎動物和1008種無脊椎動物的遺傳基因。物種資源豐富度明顯增加,赤狐、豹貓、鵝喉羚等珍稀動物成了保護區的“常客”,蒙古扁桃、中麻黃等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的數量和分布范圍,逐年擴增。
被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母親山”的羅山,隨著生態的不斷恢復,已成為重要的生態地標,在褐黃的西北大地上印上了一個綠色的“大腳印”,守護著一方水土、靜享著一份安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