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27日電 (徐婧 杜燕)特色園區正成為北京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承載地。近年來,北京以城市更新行動為契機,構筑城市文化新空間。首鋼文化園、798藝術區、751時尚設計廣場、郎園、星光影視園等一批文化產業園區,正成為文化科技融合的創新地、市民文化消費的打卡地。
26日,北京文化論壇“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分論壇”在京舉辦。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簡稱“北京市文資中心”)向社會公開發布《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2)》(簡稱《白皮書》),展示北京文化產業年度發展情況,同時結合新形勢新要求提出北京文化產業下一步的總體發展思路。
紅色園區成文旅融合新熱點
《白皮書》中指出,北京作為全國的文化中心,近年來形成一大批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園區,其中既有中關村軟件園、首鋼文化產業園等大型園區,也不乏77文創園、繁星戲劇村等“小而美”的特色園區。2020年,北京市評選出的98家市級文化產業園區,成為首都文化建設和城市有機更新的重要載體。
北京市文資中心積極推動實施《北京市推進文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以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政策創新為切入點,推動企業向園區集聚,規范園區認定管理,強化資源導入對接,發揮重點園區的示范作用,以城市更新行動為契機,以園區承載地建設為抓手,構筑城市文化新空間,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白皮書》相關內容顯示,紅色園區建設正逐漸成為文旅融合新熱點。在黨的百年華誕之際,北京依托資源稟賦,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打造了一大批紅色園區。數據指出,2021年北京市“紅色旅游”搜索熱度較上年同期增長316%,漲幅排名全國第一。全市推出50余條北京紅色旅游主題精品線路,并發布北京紅色旅游地圖。通過主題演藝、沉浸式體驗等方式提升游客體驗。
以文化創意驅動傳統商圈轉型
《白皮書》強調,要注意文化傳承與城市更新有機融合。以文化優化城市空間形態,以城市發展推動文化傳承與發展。隨著《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動計劃(2021-2025年)》正式印發,鼓勵充分挖掘工業遺存的歷史文化和時代價值,建設旅游、文娛、康養等新型服務消費載體。根據《關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指導意見》及4個配套實施細則,要鼓勵和支持利用老舊廠房發展文化產業,將歷史文物建筑、歷史街區等打造成為城市文化會客廳。
《白皮書》提出,要以文化創意、數字科技驅動傳統商圈、商業綜合體轉型升級,將文化與科技有效結合。如朝陽區百腦匯電腦城轉型成為新零售藝術體驗空間“美克洞學館”,賦予老舊商業空間以新的品質和活力;天通苑文化藝術中心開放運營,接待市民超40萬人次,累計舉辦各類文化活動195場;海淀公園、中關村壹號等11處空間入選“2021北京數字經濟體驗周”數字經濟網紅打卡地,帶給大眾全方位、零距離的數字經濟觸達式體驗等。
品牌活動促文化消費打卡地形成
在《白皮書》中,“品牌活動+特色場景”釋放園區發展新活力成為新的階段目標。近年來,北京市文資中心圍繞冬奧、非遺、藝術等主題,在文化產業園區開展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動。
2021年,798藝術區入選首批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北京市文化旅游體驗基地,“798藝術節”彰顯了798藝術區作為國際知名當代藝術園區的鮮明特色;工業遺存與奧運元素結合的滑雪大跳臺“雪飛天”驚艷亮相,百年首鋼老廠區成為文化園區建設與奧林匹克運動有機融合的典范;詠園正式推出“首個非遺主題實景沉浸式空間”,打造集劇本殺、換裝等形式于一體的非遺體驗空間。前門大街、簋街、王府井、隆福寺等地策劃舉辦一系列夜間經濟特色活動,受到廣大市民歡迎,成為市民文化消費的新興打卡地。
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文資中心近年來堅持抓產業就要抓園區,先后出臺了市級園區認定管理辦法、推進園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以及“園區服務包”“投貸獎”“房租通”等多層次政策舉措,形成了走訪調研聚需求,精準服務對資源,一園一策促發展的工作鏈條,有效促進了園區轉型升級。
據悉,北京文化論壇“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分論壇”由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北京市文資中心、北京市委網信辦聯合承辦。論壇邀請政產學研多領域嘉賓,包括知名專家學者、網絡名人等近百人出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