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7月26日電 (鐘旖 景詩雁)“1983年大學畢業進入新華社,那時的我從未使用過相機,對攝影可謂一竅不通。怎么也想象不到,當2020年我退休時,37年的新聞攝影生涯密密麻麻寫滿了我的一生,填滿了我的生活。”26日,回望來時路,已從新華社高級記者崗位退休,現任重慶市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的李曉果如是說。
當天,“觸摸心靈——1983-2020‘曉果視界’新聞紀實攝影展”在重慶市開展。展覽以《真情》《命運》《生態》《崛起》《戰殤》五個主題、163幅作品,集中展出了李曉果擔任新華社攝影記者37年來,聚焦人文關懷的視覺表達。
李曉果是國內專題紀實攝影領域的代表性人物。作為一名攝影記者,他的足跡遍布全球40多個國家,無論河清海晏還是硝煙彌漫,無論歡慶場面還是抗災現場,他用鏡頭,見證和定格了時代的風雨,捕捉了諸多塵世生活中難得而又深刻的畫面。
“所有的新聞攝影都是紀實攝影,但并不是所有的紀實攝影都是新聞攝影。”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長徐祖根在現場致辭時說,同樣是記錄社會、記錄現實、記錄人文,新聞攝影的要求更高、工作難度更大,新聞攝影還必須實現傳播,沒有傳播的照片等于零。徐祖根認為,李曉果的攝影作品很好地展現了記者的“四力”(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對新聞攝影界發展具有推動意義。
“攝影的靈魂是我們的思想境界,任何高端智能的工具只是表達思想的方式和載體。”李曉果在總結其半生攝影生涯時說,曾經,個人能擁有一部專業相機是多么讓人羨慕;而今,全民都可以拿手機拍照片、拍視頻……以后會是什么樣,誰也不知道。好的作品不取決于使用什么工具,而在于拍攝者的思想與認知,特別是與人類的共情。
李曉果認為,那些能真正打動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好照片必然包含了人類豐富和飽滿的情感因素,大都以強烈鮮明的形象感染力表現和反映人的喜怒哀樂、人間的悲歡離合、人性的善惡美丑,體現出作者的人文關懷和強烈的人文意識,以及對公正、和平等的吶喊和呼喚。
李曉果在現場表示,“人文追求”,自始至終貫穿了他的職業生涯,它像燈塔一樣,將始終引導著自己一路成長、一路前行。
據悉,本次展覽由重慶市文聯指導,重慶市攝影家協會、重慶市新聞攝影學會主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