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7月20日電 題:上海市援青干部聯絡組組長馮志勇:“口碑是最好的牌子”
中新網記者 張添福
即便兩鬢斑白,但馮志勇還是再次踏上了一段新趕考路——從幾乎0海拔的上海出發,掛帥對口支援平均海拔4200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
2019年,時任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的馮志勇,掛帥上海市援青干部聯絡組組長,擔任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長,真正詮釋何為“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
但與前三批不同,馮志勇掛帥的上海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的這三年,面臨一系列歷史性節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開啟鄉村振興,“十三五”規劃收官、編制“十四五”規劃,中央召開第七次西藏工作會議,援青又迎十周年。同時,還面臨巨大風險和挑戰,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5.22”青海瑪多7.4級大地震等。
“這對我們來說,既是一種光榮,也是一場考驗。”馮志勇說。
“上海青”與“青海上”
“上海青”——是這些年青海干部群眾對上海援青干部人才的親切稱呼。
但也巧合,“上海青”倒著讀,成了“青海上”,這是上海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人才的期盼和責任。馮志勇還巧妙詮釋說,上海青是全國種植面積最廣的蔬菜品種之一,能適宜不同氣候環境,“上海青”象征著上海援青干部人才從幾乎0海拔到4200多米,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拼搏精神。
這三年,馮志勇帶領“上海青”們致力于完善協作關系、拓展合作領域、健全幫扶機制、優化工作方法,齊心協力跑出對口援青的“加速度”。
圖為馮志勇(中)走訪調研。(資料圖) 上海市援青干部聯絡組 供圖開展理論學習、大興調查研究、深度融入果洛全州……馮志勇說,“只有真正滿懷對人民群眾的深切情感,才能把群眾關心的事情當作大事來抓,才能千方百計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不以事艱而不為,不以任重而畏縮。三年來,上海市援青干部聯絡組“交支票不交責任”,狠抓項目過程管理,強化質量安全,落實主體責任,三年共推進實施對口支援項目238個,項目開工率、完工率和投資完成率連續創歷史最好水平。
三年來,上海市援青干部聯絡組先后榮獲第六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青海省五一勞動獎狀、上海市工人先鋒號、上海市助力脫貧攻堅先進集體、青海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等各項榮譽,援青團隊有21人次獲得全國、上海市和青海省授予的榮譽,用優異成績回報組織的信任與重托。
“上海青”們的表現,讓馮志勇充滿驕傲。
改善牧民生產生活條件
中央要求、當地所需、上海所能——馮志勇說,要把上海智慧、上海力量、上海溫度傳遞到果洛高原。
在果洛,最美觀、最整潔的村落,無疑是近些年新建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村。
但當置身草原腹地的果洛州甘德縣江千鄉恰曲納村時,高原特色和現代生活氣息撲面而來。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恰曲納村可不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村,實為當地的既有村落。
恰曲納村從略顯破敗,一躍成為果洛高原鄉村振興示范村,這歸功于上海援青干部主動探索鄉村振興整村推進模式。
圖為馮志勇(中)在建設項目工地調研。(資料圖) 上海市援青干部聯絡組 供圖“進入雪域高原伊始,我們就調研、討論高原鄉村振興示范村的建設。”馮志勇介紹,通過連續三年項目資金投入,別有一番新貌。
馮志勇介紹,按照鄉村振興整村推進模式,以恰曲納村為試點,規劃先行,策劃同步,整合房屋改造、橋梁建設、道路整治、垃圾低溫熱解等內容,一體同步實施,同時,在村域范圍聯動發展文創產品加工、飼草種植、食品加工、餐飲服務等多種產業,成效顯著,恰曲納村也成為果洛州鄉村振興的示范村。
對于高原鄉村振興,馮志勇表示,這應和新型城鎮化成為果洛發展的“一體兩翼”。
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馮志勇介紹,上海援青干部人才按照社區化建設理念,持續加大農牧區人居環境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力度,支持在易地搬遷安置點建設綜合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為高原牧區城鎮化的發展助力。
構建高原特色產業鏈條
抓工作,要有雄心壯志,更要有科學態度。“在果洛,打造一項產業,是個難點,也是痛點。”對此,馮志勇提出,要以市場倒逼生產端,“圍繞市場,先解決最痛的問題。”
“果洛的企業,放在一個大市場內,幾乎沒有議價能力,也沒有產品開發能力,只能抱團發展。”馮志勇推動建設農牧產品交易大廳、特種經濟養殖基地、標準化養殖場、加工展銷中心等,發動成立果洛州產業發展公益聯盟,整合高原特色生態畜牧業、特色種植業、文化旅游等綠色產業共同拓展市場。
“以前我們用資金扶持合作社,要求合作社每年固定給農牧民分紅,而不管經營好壞,其實這種分紅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深刻了解這個“痛點”,馮志勇牽頭制定農牧產業發展貸款貼息貼費管理辦法。
馮志勇介紹,在果洛,牦牛收購季集中在8月至11月。此時,收購企業有大量的資金需求,但通過貸款發生的財務成本高,往往不敢加大資金投入、擴大收購規模,削弱了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
“在援青項目支持下,果洛州出臺了貸款貼息貼費的補貼政策,這樣,企業的財務壓力會馬上減輕,引導企業主動投入,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馮志勇說。
提升智力支援成效
馮志勇與果洛州組織部門共同制定智力支援系列行動計劃,以“傳幫帶培”模式,協助組織黨政干部、專業技術人員赴上海掛職、進修、培訓,重點推動中小學教師集中培訓和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跟崗培訓,推動落實各類培訓班次60期、2500多人次參訓。
但“遠水解不了近渴”。馮志勇創新政府購買服務形式,首次利用援青資金面向社會招聘有資質的醫務、教師人員,目前已有258名專業技術人員到崗。
“智力支援我們想牢牢盯住編制不足這個堵點,通過這種形式,能長期緩解全州基層教師、醫生緊缺的問題。”馮志勇說。
豐富教育幫扶內容。上海援青十二年來,教育領域投資占比最高,達到26.4%。
“過去,我們主要抓硬件,如標準化教室、宿舍、操場等。”馮志勇說,為了強化中小學達標建設,每年均新建擴建一批寄宿制學校學生宿舍,維修改造教學用房、校園廣場,購置配套教學設備。為了突出學前教育,每年根據學齡前兒童年齡結構梯次推進標準化幼兒園建設。
但對于硬件,他也發現一個“難言之隱”。
“教師應該是個體面職業,但有些學校學生住樓房、有暖氣,老師住平房、燒牛糞取暖。”馮志勇說,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
“教師連住宿都不體面,教師這個職業怎么體面?教育又如何能體面?”馮志勇提出,“掃地式”解決這個問題,推動建設一批教師周轉房,改善教師生活條件,提高教師的職業榮譽感。
如今的果洛高原,校園是當地“最美建筑”。
“我們又開始拼命做軟件文章,反復調研,看怎樣讓果洛草原的孩子,從‘有學上’,到‘上好學’。”馮志勇說。
馮志勇提出把西寧果洛中學建設成為果洛州教育發展基地設想,推動構建“上海-西寧-果洛”三級漸進式教師培訓體系,發揮援青教師教學研究作用。
推進醫療衛生緊密合作
近些年,“上海嘉定·光明使者青海久治行”白內障患者救治活動,成效頗豐。如今,上述活動已經跳出果洛州久治縣,成為上海在整個果洛地區開展的特色品牌項目。
但在醫療條件,特別是眼科醫療條件落后的果洛州,全面鋪開這個項目,困難不言而喻。
經過多年經驗積累和巡回醫療的實踐探索,形成了上半年在果洛州大面積篩查白內障患者,固定好符合手術指征的患者后,下半年利用社會捐贈資金,從2000公里外的上海組織運輸所需儀器,甚至包括優秀的麻醉師,天時地利人和,再集中開展一波手術。
“這樣把即將失明的老百姓,往返兩地做手術的所有錢,都節省了下來。”馮志勇不無驕傲。
而十多個標準化鄉鎮衛生院,也是馮志勇帶領的上海援青團隊的得意之作。
“我們提倡沒有房子蓋房子,沒有設備買設備,沒有人才聘人才。”馮志勇希望標準化鄉鎮衛生院能建設一個達標一個,“之后我們再通過援青項目支持上海各級醫院和醫療資源與果洛州人民醫院、六縣醫療衛生機構、鄉鎮衛生院等之間互聯互通的信息化網絡體系建設,加大遠程閱片、遠程診斷、遠程會診、遠程教學培訓等遠程醫療幫扶。”
“如果沒有信息化,我們單純援助硬件設備,就會面臨有了設備而無法科學、精準閱片和診斷的境地。”馮志勇表示,“現在牧民如果有需求,上海三甲醫院專家就可遠程閱片、遠程診斷,甚至實現遠程會診。”
但成效并非僅此而已。“生活在偏遠牧區的牧民,如果想到果洛州看病,交通費、住宿費就是一筆不小開支。”馮志勇算了一筆賬,“如今,縣域就診率達九成,體現了果洛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
“以前,有些鄉鎮衛生院連氧氣瓶都沒有。現在,我們的已經有標準化鄉鎮衛生院能提供彌漫式供養服務,這在以前都無法想象。”馮志勇有個心愿,希望在“十四五”收官之后,果洛的基礎醫療在青南地區能成為一個標桿。
2022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通報表揚數字健康典型案例(第二批)的通知》,果洛州的“重構現代化高原牧區醫療信息平臺推動偏遠地區醫聯體高效聯動”榜上有名,成為青海唯一被通報表揚的數字健康典型案例。通報表揚的背后,不乏馮志勇的念茲在茲。
對于上海援青干部人才,三年是錘煉黨性、磨練意志、砥礪品格的三年,也是凝心聚力、務實創新、拼搏奉獻、和融共進的三年。馮志勇表示,“我們始終堅守信任、牢記職責、懂得感恩,接受了一場深刻的黨性教育、生動的國情教育、現實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但在果洛,歷時十二年的上海援青,卻很少看見“上海援青”的大牌子。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馮志勇意味深長,“口碑是最好的牌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