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跨大陸交流與絲路文明聯盟(ATES)首屆絲路文明國際大講壇,7月16日下午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在北京舉辦,講壇主會場設在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秘書處執行主任曹京華教授,國際地理聯合會(IGU)主席、南非皇家科學院院士Michael Meadows教授,ATES主席、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長陳發虎院士,以及來自美國、英國、伊朗、南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共400余位中外學者參會。
曹京華表示,作為“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框架下重要成員,跨大陸交流與絲路文明聯盟在陳發虎院士的領導下,在探索歐亞文明交流與傳播的科學前沿不斷發掘出令人震驚,并具有全球性意義和影響力的科學發現。同時,跨大陸交流與絲路文明聯盟也在傳播“和諧、多元、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等價值觀上做出突出貢獻。
他說,最新啟動的“ATES絲路文明國際大講壇”是ATES展開的又一個精彩篇章,期待可以給世界帶來更多的知識力量,并在ANSO的強力支持下不斷為歐亞文明交流做出貢獻,并與公眾分享專業知識以造福全球。
Michael Meadows教授發表致辭視頻表示,今年是IGU成立100周年,ATES自成立以來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國際合作,這同時也是IGU的核心使命。古代絲綢之路是全球化最早的象征之一。現在,它以“一帶一路”倡議的形式延續至今。這條路線不僅促進了文化和思想的交流,還傳播了科學知識。
他強調,人類迫切需要從歷史中、從文明交流中汲取經驗和教訓,這也是全人類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共同難題與挑戰。“無數的經驗和教訓都告訴我們團結合作,互學互鑒、相互支持、共同發展是人類走向繁榮的唯一方式,而‘ATES絲路文明國際大講壇’本身就完美的符合了這一點,愿ATES繼續為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陳發虎表示,ATES是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發起,聯合其他研究絲路文明與環境變化的中外國際一流科學家共同成立的科學研究聯盟。近年來,經過不懈的努力,ATES正在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合作交流平臺。本次“ATES絲路文明國際大講壇”的啟動,將進一步加強聯盟與相關領域國際一流科學家的交流與互動,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促成多邊國際合作,全面提升ATES聯盟在絲路文明與環境變化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為絲綢之路沿線可持續發展提供歷史借鑒,科技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
美國喬治敦大學副教授Dagomar Degroot作首場報告,他以非洲、亞洲、歐洲以及北美洲6世紀的古小冰期和13-19世紀的小冰期氣候變化為例,探討人類社會對于氣候變化的復雜響應過程;提出環境、氣候等自然變化對過去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多元化的,面對溫和的氣候變化,人類社會通過自身的改變,比如增強貿易網絡和流動能力等,可以顯著提升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和應對能力。他呼吁社會警惕人類活動引發的全球持續增溫或將對人類社會產生嚴重威脅,倡導人們考慮從過去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策略中尋找應對全球變暖的新途徑。
據介紹,“ATES絲路文明國際大講壇”專注于舉辦高水平、國際化的系列品牌學術報告,每3個月舉辦1期,每期將邀請1位在氣候環境變化、環境考古、考古學、歷史學等相關學術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講授報告并互動交流。
跨大陸交流與絲路文明聯盟是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發起,聯合亞洲、歐洲、美洲等地區開展絲綢之路沿線氣候環境變化、舊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歷史地理、環境考古、技術考古等研究的多家科研院校專家學者組成的科學研究聯盟,旨在理解舊石器文化和人類擴散、新石器文明與農業傳播、路網與城鎮變遷、絲路科學技術交流以及環境變化與絲路文明演進等重大科學問題,相應設立五個工作組,分別負責協調相關專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形成具有實質性合作的國際科學研究聯盟。
目前,跨大陸交流與絲路文明聯盟已被“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認定為其國際合作網絡下的專題聯盟,并已成立西亞中心,支撐聯盟相關工作。跨大陸交流與絲路文明聯盟主要有三大目標:一是打造以中國科學家主導的集科學研究、合作交流、人才培養等功能為一體的、有實質性合作的、非盈利的國際交流平臺;二是聯合國際頂級科學家,建成在絲路研究領域有話語權、有影響力的國際學術組織;三是建成針對“一帶一路”建設、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疫情應對等領域的戰略咨詢智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