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6月28日電 臺灣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27日公布調漲電價方案,自7月起平均漲幅8.4%,引發島內社會強烈反彈。有輿論認為,當局期望以調漲電價限制用電量,卻不反思其能源政策才是導致缺電的原因,是“治標不治本”。
據聯合新聞網報道,根據當局漲價方案,盡管小商家與低壓電的商業用戶全面“凍漲”,旅館用電卻不在此列,這讓業者叫苦連天。臺灣觀光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蕭景田表示,電價在旅館業支出中占比很大,如今調漲,業者的經營可以說雪上加霜。
蕭景田直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觀光旅宿業形同“慘業”,隨七月中旬境內游振興方案上路,明明旅館業要接受“補助”,如今卻要漲電價,當局處理方式有問題。
另據中時新聞網報道,臺北、桃園、高雄三家捷運公司也表示,疫情原本已經導致營收慘淡,電費調漲超乎預期,公司考慮調漲票價應對。但臺電回應稱,鑒于臺電本身財務能力已出現虧損,不會再加大優惠。
《中國時報》28日發表社論認為,此時漲電價“并不是正確的時機”。文章指出,現在已是通脹再起、物價高漲,特別是與民生相關的產業幾乎均漲過一輪,不少民眾節衣縮食應對購買力下降困境。電價大幅上漲超過8%,最終會反映在物價上,民眾要承受更大的生活壓力。
臺當局聲稱,電價上漲原因之一是“臺電發電及購電成本負擔過重、造成嚴重虧損”。對此,《聯合報》28日發表評論表示,臺電嚴重虧損,都來自近三年。主要原因是近三年全臺發電占比增加最多的天然氣成本也最高。
文章指出,減碳是全球大趨勢,各經濟體都在增加燃氣發電的比例。供需不平衡情況下,天然氣價格本就會呈上漲趨勢。這對天然氣采購成本占總發電成本45%以上的臺電來說,絕非短期壓力。那為何臺灣這幾年要增加這么多的燃氣發電,讓電價不得不大幅調漲?答案是臺當局躁進、強推的“2025非核家園”政策所致。
臺灣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曾志超也認為,當前能源危機正在臺灣上演,讓多次對外宣稱“供電穩定、不缺電”的臺當局壓力倍增,只好期待民眾因漲價而減少用電量,以降低斷電風險。這根本是掩耳盜鈴、治標不治本。執政者應切實檢討電力政策,并調整電力結構、維護輸配電系統。否則企業將無法忍受不穩定的能源供給,紛紛出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