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統戰人說統戰事)四川基督教“兩會”副主席張健: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推進基督教中國化
中新網成都6月14日電 (記者 王鵬)“堅持基督教中國化沒有現成的模板,也沒有可以奉為‘金科玉律’的教科書,我們唯有立足中國社會、四川教會實際,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推進基督教中國化。”近日,四川基督教“兩會”副主席張健接受中新網采訪時如是表示。
張健在工作中。(資料圖) 受訪者供圖今年50歲的張健,從小在一個基督教家庭長大。高中畢業后,他報考了四川神學院。上世紀90年代,從神學院畢業后,他從廣安教會一名基層傳道員做起,此后曾任四川省基督教“兩會”常務委員、四川省基督教“兩會”副秘書長,現任四川省基督教“兩會”副主席。
張健(左)在教堂。 王鵬 攝“這一路過來,深感黨和政府對宗教界人士的關心關愛和培養,以及對宗教事業發展的支持。”回望來路,張健說,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05年廣安市廣安區基督教堂的修建。
“我剛到廣安時,教堂特別破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急需新建教堂。”張健說,當地黨委政府根據宗教用地政策,劃撥了12畝地用于修建教堂與附屬用房。一座新教堂在空地上拔地而起,徹底改變了原教堂的破舊面貌。如今該教堂已打造成為基督教中國化的示范場所,2010年被國家宗教事務局評為首屆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2021年被評為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回憶往事,張健陷入沉思,他鄭重地說:“這么多年,通過一件件事,我們看到黨和政府的宗教政策是惠民務實的,滿足了我們信教群眾的信仰需求,改變了我們的信仰環境,也體現了教會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張健告訴記者,除了新建教堂,廣安當地還籌建了四川首個基督教中國化示范場所——廣安基督教中國化陳列館,以推進基督教中國化進程。
多年來,張健一直在研究、推進基督教中國化。在他看來,基督教作為外來宗教,有一些特定的宗教禮儀來表達宗教信仰。基督教中國化的內涵之一,就是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方式、語言來表達信仰。“比如說我作為四川人,我更多地是用四川話來講解圣經,用四川話來講基督教會的故事,再用四川的一些生活習俗來表達我的信仰。”
因此,張健十分注重在基督教信仰中厚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針對四川省基督教信眾特點,我們逐步嘗試在信教群眾較為密集,特別是外籍信徒比較多的宗教活動場所設立‘中外經典讀物’讀書小屋或者閱讀區,積極鼓勵廣大弟兄姊妹們閱讀經典。”張健說,他們還定期舉辦“中華道德文化與基督文化”論壇,運用中國特有的國畫、書法、篆刻、剪紙等文化形式表達宗教信仰和圣經故事。
“我們還探索利用春節、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開展集體傳道祈福活動、音樂會、茶話會、團體建設活動等,讓信教群眾體驗傳統文化和習俗。”張健介紹,在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基督教信教群眾比較集中的地區,四川開展以“孝道傳承”“新時代·新風尚”為主題的民風建設活動,通過民主商議、一事一議,用教義教規規范生活行為,抵制傳統陋習。
張健(右)在教堂。 王鵬 攝多年來,張健深刻認識到,基督教從事公益慈善關懷社會是基督教的信仰傳統,也有獨特的優勢。基于此,他們廣泛開展公共社會事業、公益慈善、扶貧濟困、賑災解難、扶孤安老等活動,加強在民族地區、邊遠地區、深度貧困地區開展無條件捐資助學活動。
據不完全統計,四川全省基督教教會共開辦綜合醫院3所、社區醫療服務站4所、戒毒中心1所、腦癱兒童康復中心1所、針灸康復中心1所,受益民眾達20萬人次/年;開辦養老院4所、孤兒院1所、殘疾人托養中心1所;捐資32萬元參與涼山州精準扶貧活動,資助困難教職人員等共計45萬元……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張健號召各地教會積極參與社區摸排、高速路口體溫篩查等,捐贈醫療物資等,四川全省基督教界累計捐款捐物達到800多萬元。
“宗教工作也是群眾工作,我們作為信教群眾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宗教團體也是社會的一個細胞。”談及未來,張健稱,在中國社會的大家庭中,宗教人士有責任和義務與全國人民一道,共同履行公民責任,“通過信仰,我們要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更要維護穩定,給國家發展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氛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