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4日電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道,隨著臺灣本地新冠疫情竄燒,曾經的“防疫神單”意外成為社會亂象:今年4月中旬疫情爆起,民眾搶買防疫險,當時已觸發臺灣產險業者的風險管控機制,紛紛將防疫保單改版下架。不少保險業者高層心里都有底,這波疫情可能讓業界蒙受重大損失。臺灣《遠見》雜志發表文章稱,若臺灣地區確診率達15%,總賠付金將逾600億元(新臺幣,下同)。
該文指出,截至5月中旬,臺灣有效防疫險共600萬件,同時尚有200多萬件在途審核中;若多數通過,那么臺灣防疫保單將達800萬張。若只看今年以來銷售情況,承保數約250萬件,有不少是擠在4月業者相繼停賣下架才涌入。根據臺“金管會”統計,今年截至5月16日,保費收入約19億元,卻已理賠18億,占比約95%。
但業界及專家推估,目前還未進入理賠高峰。根據估算,由于防疫險創爆單巨量,加上發生率提高,若以800萬張保單、確診率15%,且每張確診保額平均5~6萬元估算,總賠付金額將上看600億~720億元。
報道稱,這樁防疫亂象雖牽涉對象眾多,包括緊守防線、怕賠付缺口擴大的保險業者;邊拆彈邊觀望的監理機關;如夾心餅干的業務員們;以及急需理賠金、焦慮的保戶群,甚至是為民喉舌、緊盯事態發展的民意代表們。但關鍵仍在于,防疫險本身從初始的商品設計、風險精算、銷售、核保到理賠皆環環相扣,卻錯漏頻出,醞釀出產險史上最大的理賠風暴。
該文指出,這樁防疫保單爭議,掀起了三大瘋狂亂象:民眾瘋搶理賠文件,急診室、衛生所被塞爆;臺灣防疫政策轉變,原有保險合約解釋爭;爆量銷售審核不及,保單成立與否的爭議。
目前最令臺灣保險業界擔心的是,產險業是否會因迎來理賠高峰,而陷入系統性危機?甚至重演過去數家壽險公司清償能力不足被接管,導致全民埋單的慘況?
由于這次銷售防疫險大多是產險公司,性質多屬一年一保,體質也相對健全,臺“金管會”已函令各公司提前擬定相關增資計劃,警報可望解除。然而,依循過去大規模流行病的成長曲線,疫情會有趨穩降級的一天,屆時,若回歸保險合約,某些保單理賠金額大打折扣,恐怕還會引起新一波爭議。
該文指出,做為監理機關,臺“金管會”著實有必要先擬定相關的理賠實質審查指引,讓外界有所依循,而不是放任各方解讀。
文章說,臺灣產險業確實應警惕多年的商譽一旦崩塌,將比財務損失更難以挽回,這恐怕才是防疫保單之亂背后最大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