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中國)四川考察,習近平為何走進這座古祠堂?
中新社北京6月10日電 (記者 梁曉輝)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在四川考察。8日,他來到眉山市中心城區,走進一座古式祠堂——三蘇祠。
這里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在中國歷史上,蘇洵、蘇軾、蘇轍父子有“三蘇”之稱,他們是文學大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感念其文風、家風、士風,后世歷代都有憑吊、拜謁三蘇的傳統。
今天的三蘇祠,便由此而來。它曾是蘇家故居,元代改宅為祠,明末毀于兵火,清代在原址重建。現今,三蘇祠保存有16處蘇家遺跡,收藏有數千件有關三蘇的文物文獻,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蘇紀念祠堂。習近平來到這里,了解三蘇生平、主要文學成就和家訓家風,以及三蘇祠歷史沿革、東坡文化研究傳承等。
習近平四川考察中的這一安排,用意為何?其一,走進三蘇祠,或可先從文化遺產保護的層面觀察。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習近平十分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多次強調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而三蘇祠,正是當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優秀案例。
2013年“4·20”蘆山地震,三蘇祠嚴重受損,之后被列入國家文物局災后恢復重建首批重點項目,實施文物古建筑本體維修等7個項目,經過原汁原味的修復,保持了原有風貌。2018年1月,為肯定三蘇祠在世界范圍內弘揚中國文化所作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門授予三蘇祠文化遺產保護榮譽證書。
“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近些年,從北京胡同到平遙古城,從曲阜孔府到朱熹園,習近平在國內考察行程中頻頻調研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三蘇祠的“修舊如舊”,正體現出習近平所強調的這些理念,這對于全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極具示范意義。
其二,走進三蘇祠,更在意傳統文化的傳承。
“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習近平在三蘇祠說。這與他上個月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所強調的一脈相承: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
是次集體學習圍繞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中華文明從何時開始?在哪里起源?最早的“中國”是什么樣子?這正是探源工程想要研究回答的難題。外界認為,這一課題走上“中南海課堂”,顯示出高層希望充分運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準確地講述中國古代歷史,更好發揮以史育人作用。
事實上,有關文明探源、文物保護、文化傳承等,近些年已成為中共執政中的顯性課題。與之相應,相關話題也在中國民間引發文化熱潮,例如三星堆考古、“唐宮夜宴”、“只此青綠”等。“活”起來又“火”起來的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當下的現實佐證。
“充分運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在這方面,習近平也一直是身體力行的推動者,多次通過國內考察、專項指示批示、推動政策制定、主持高層學習等形式,對傳統文化傳承進行推動。
外界也注意到,習近平還經常引經據典。就以三蘇為例,習近平多次引用蘇軾的詩句來闡釋今天治國理政的問題——談反腐,“物必先腐,而后蟲生”。談脫貧攻堅,“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談大國關系,“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
有觀察家認為,擅于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正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的鮮明特色,也顯示出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道路選擇和前行方向。
其三,走進三蘇祠,也是對文化自信的再次弘揚。
歷史地看,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但依然延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更是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支撐。這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也正是自信的來源。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去年,習近平曾在朱熹園發出如此感慨。
今天,中華民族正在復興路上,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更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文明自信,在其間的作用不言自明。
此次在三蘇祠,習近平再次指出,我們要敬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廣泛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閉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國的東西為圭臬,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三蘇祠里看當下中國,時光流轉、文化流傳,歷史文化不斷滋養當下、映照前行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