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臨沂6月5日電 題:千年古村“夜未央”點亮鄉村致富“桃源路”
作者李明芮 梁奔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仲夏夜拋開塵世紛擾,到千年古村蘭陵縣代村,品一盅蘭陵佳釀,賞水榭樓臺,觀星海璀璨,已成為人們“夜生活”的新時尚。
代村風貌。 梁奔 攝“打造鄉村夜游,不僅為繁榮當地經濟作了探索性嘗試,同時也讓代村具備了‘歷史文化圈’‘休閑娛樂圈’‘農村夜經濟圈’等功能。”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代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傳喜介紹說。2018年以來,代村加快前進的步伐,創造性地打造“印象代村”夜游經濟新高地,在山東省形成極具代表性的夜游目的地。
代村風貌。 梁奔 攝代村位于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始建于東晉時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代村,卻是集體負債38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村內污泥濁水遍地、田地荒草叢生、拔葵啖棗之事屢現的落后村。
代村局部景觀。 梁奔 攝“我想過代村的問題多,但沒想到這么多。”回想20年前剛走馬上任時,王傳喜仍覺心里實苦。“我剛上任第三天的時候就收到了法院傳票,大半年的時間,收到126件法院傳票,那兩年光出庭就100多次。”
王傳喜與工作人員交流工作。 梁奔 攝1999年,原本在蘭陵縣第二建筑公司任項目部經理的王傳喜當選代村黨委書記,當時代村“人地不均、零散經營”的問題是焦點。“那個時候,有的村民家里一口人兩三畝地,有的村民家里好幾口人卻只有兩三分地,相差約十倍,這也是產生問題的焦點原因。”王傳喜告訴記者。
王傳喜與工作人員交流工作。 梁奔 攝當時,王傳喜帶領村委會拿著煎餅咸菜開著車,到江蘇華西村、河南南街村等地取經,逐步堅定了走集體道路的決心。年過八旬的代村村民李學全回憶說,從南街村參觀結束,王書記放言:“南街村的今天,就是代村的明天,代村甚至要做得更好。”“當時覺得他不過是一時沖動,說大話,沒想到今天真的實現了。”
王傳喜與工作人員交流工作。 梁奔 攝2000年,代村開始重新分配土地。2005年,村民土地統一流轉,改由集體經營。2008年代村又流轉周邊村幾千畝土地,形成了萬畝農業示范園。“村企合一,集體強大。”王傳喜向記者介紹,目前代村投資經營方式包括,全民所有、集體股份制,集體不低于一半股份的股份合作制和集體占大部分股份的混合所有制。
經過20余年的不懈努力,地處城鄉結合部的代村,逐漸形成了以現代農業、鄉村農業旅游為主,商貿物流、節會展覽、教育醫療等多業并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
走進代村,綠樹掩映著小洋樓,觀光小火車穿行花海,已完全顛覆“農村”形象。2013年,代村入選中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名單,2019年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2020年獲全國文明村鎮。
“村子走上了富裕路,也要讓村民走上幸福‘桃源’路。”王傳喜說,2015年底,代村已建設65棟居民樓、170戶小康樓,村民全部住進了樓房,拆遷共騰出土地660余畝,用于建設代村小學、幼兒園、醫院等。“代村的發展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不吃祖宗飯,也不斷子孫路,更不能污染環境。”
代村村民季永桂告訴記者:“在代村,商鋪、花園、步行街什么都有,‘夜市’也有。城里人有的東西我們都有了。現在,很多城里人假期都到代村來享受生活。”
“代村集體經濟發展好,我們有分紅、有補貼。村里的老頭兒、老太太就喝茶、下棋、拉呱,沒煩心事。”李學全說,“感覺自己生活在了世外桃源里。”
自2005年起,代村村民生活必需品由村集體無償供給,20多年來民生保障標準只升不降,每年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實施16項民生保障舉措。
“王書記還是個造夢者。”很多“徘徊”在外的代村大學生都被王傳喜“感召”返鄉創業,回家“圓夢”。“我們建立起平臺,要給年輕人‘造’一個發展的夢,更要給他們容錯機制,讓他們敢闖敢干,敢于先行先試,敢于創新發展。”王傳喜認為,勇于轉型、勇于創新的精神才是發展的不竭動力。
據統計,2021年村集體各業總產值38億元,村集體純收入1.6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7.2萬元。
談及未來的發展,王傳喜說,“我們早已著手規劃起代村的下一個20年。由上海復旦大學設計規劃的覆蓋12個村莊和國營農場,20平方公里輻射帶動2.6萬村民的‘田園新城’正在悄然興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