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統戰人說統戰事)羌醫世家第六代傳承人楊福壽:為羌醫藥傳承發展貢獻一生
中新網成都6月7日電 (單鵬)“楊福壽老師為我治了‘一輩子’的病。”近日,在成都市金牛區羌醫藥研究所,50多歲的成都市民李強(化名)感慨道。診所里,李強擼起褲腿、露出膝蓋,羌醫楊福壽把備好的膏藥小心翼翼地貼在李強膝蓋兩側,然后用繃帶扎緊。李強是一天之中楊福壽接診的數位患者中的一位。30年來,楊福壽在“羌醫館”治病救人,其醫術遠近聞名。
楊福壽是成都市人大代表,也是四川阿壩州茂縣羌醫世家第六代傳人、成都市金牛區羌醫藥研究所所長。他擅長用推拿、按摩、接骨等羌醫手法治療骨科類疾病。楊福壽出生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雅都鄉半山腰的一個羌寨里,祖祖輩輩都從事羌醫工作。長期耳濡目染下,楊福壽年少時就學會了上山采藥,對不同藥材的功效了如指掌,甚至對“望聞問切”也略知一二。10歲起,楊福壽開始較為系統地學習羌醫藥治病理論。后來,為充實自己的醫學知識體系,在父親的支持下,楊福壽于1982年進入成都中醫學院(成都中醫藥大學前身)學習深造。1987年畢業后,他進入成都市784中醫骨科研究所從事中醫及羌醫骨科臨床工作。
四川阿壩州茂縣羌醫世家第六代傳人楊福壽(左一)。 安源 攝1992年,楊福壽在成都開設了“羌醫館”。開業之初,這間診所幾乎無人問津。當時,周邊民眾甚至對羌族文化知之甚少,更不用提羌族醫藥了。據楊福壽回憶,開業后的第一位病人是一名50多歲的男性患者,他常年患有腰間盤突出,跑了多家醫院卻無法根治。由于住在“羌醫館”附近,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找到楊福壽。“用羌醫手法和藥物對這位患者治療,3天后,他就明顯感到癥狀減輕。2個月后,長期困擾他的病痛就徹底治好了。”
真正打響“羌醫館”和楊福壽名聲的,是楊福壽用羌醫藥治好了一位臥床不起的患者。“這位患者此前因與人起了糾紛被打傷,當晚就臥床不起,來到診所時連腳都抬不起來。我們用羌醫手法、針法和‘外敷藥+內服羌藥’對他治療。短短3個月,他就能下床了,后來逐漸恢復到可以騎自行車、跑步的狀態。”楊福壽說。
楊福壽在“羌醫館”。 安源 攝楊福壽透露,1992年至今,前來“羌醫館”尋醫問藥的患者接近30萬人次,“羌醫藥能夠為患者更好地服務,解除他們的痛苦,盡早去除他們身上的疾病,這是羌醫藥價值所在。同時,我們還在用羌醫藥理念教人們如何在身體健康時預防疾病,預防是勝過治療的。”
作為羌醫傳承人,楊福壽在經營診所之余,不遺余力地弘揚羌醫藥文化。為讓更多人了解羌醫藥文化,楊福壽在成都市金牛區開了一家羌醫藥博物館。這間收藏著3000余件羌醫藥文物的微型博物館,是傳播羌醫藥歷史文化的一扇窗口,“這些文物都是從老家帶過來的,其中不少是祖先和父輩傳下來的,有上百年歷史,它們代表著羌醫藥的文化脈絡,羌醫藥的臨床應用離不開我們的文化。”楊福壽表示。
楊福壽在高校授課。 受訪者 供圖治病救人的同時,楊福壽還手把手帶出了30多名徒弟。這些徒弟學成后,有些回到阿壩州開設診所或進入醫院從事臨床醫療工作,有些進入研究機構從事醫療科研工作。不過在楊福壽看來,傳統“師徒制”顯然無法滿足羌醫藥快速發展與普及的需要。一個令他人欣慰的變化是,四川省阿壩衛生學校農村醫學羌醫藥課程已經開課,推動了羌醫中專學歷教育發展。“為了羌醫藥更好傳承,本科學歷教育是最迫切的。”楊福壽解釋說,只有通過大專院校的羌醫藥大學本科學歷教育培養,未來羌醫藥人才培養才會有更好的前景。
在擔任成都市人大代表期間,楊福壽就扶持民族醫藥發展提出多條建議。2022年成都市兩會上,楊福壽提出進一步促進中醫藥、民族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建議,“挖掘和傳承中醫藥、民族醫藥寶庫中的精華精髓,加快推進中醫藥、民族醫藥科研和創新。”對此,成都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回函稱,要探索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和使用的體制機制;繼續加強民族醫藥的研究開發與傳承保護,加強民族醫藥重要文獻的整理研究,完善民族醫藥標準體系;推動獨具特色的民族醫藥資源科學管理、合理保護和開發利用,大力發展中醫藥民族醫藥產業。
作為羌醫藥發展的親歷者、見證者,楊福壽認為,羌醫藥發展正在向好,“希望有朝一日成立具有一定規模的羌醫藥醫療機構,把羌醫藥做大做強,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