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3日電 題:端午訪臺北市湖北同鄉:憶鄉情 盼傳承
作者 朱賀
往年端午節前夕,臺北市湖北同鄉會都會組團來到炎帝故里湖北隨州,參加一年一度的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如今已連續三年未能參加,”該同鄉會秘書梅道岡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電話采訪時遺憾表示,鑒于島內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今年端午的回鄉活動不得不再次取消。
每年農歷四月廿六日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誕辰紀念日,尋根節在此前后舉行,同鄉們會選擇離之較近的端午假期回去。梅道岡回憶,除祭拜炎帝外,許多同鄉亦將其視作尋鄉之旅,自己的故鄉便是借此機會尋得。
早年,梅道岡的父親從湖北來到臺灣,原以為很快回去,未曾想在此落地生根,他將思鄉之情寄托在兒子身上。梅道岡說,“父親的家鄉在黃岡縣古道鄉,他從中各取一字,把我的名字叫作‘道岡’。”
2012年,梅道岡隨同鄉會返鄉參加尋根節活動。那是他首次踏上祖國大陸,“很興奮”;然而滿懷期待回到父親牽掛一生的故鄉時,卻發現行政區劃幾經變遷,自己名中的“黃岡縣古道鄉”早已不復存在。
后經友人多方輾轉打聽,梅道岡得知舊時的家鄉已劃歸武漢市新洲區。兩年后,他終于在56歲時回到家鄉。鄉親的熱情迎接、族譜中出現的父親名字讓他感動非常,與堂姐相見時,兩人更是潸然淚下。
像梅道岡一樣,許多同鄉借此活動回到大陸,祭拜祖先、尋訪故鄉,帶著對家鄉湖北的牽掛、對自己作為炎黃子孫的認同。“我們都是中華兒女,回老家祭祖是應該的,”梅道岡說,如今我們在臺灣吃粽子、劃龍舟或到戶外走春,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作為三大主要傳統節日,都是沿襲中華傳統,臺灣人也是炎黃子孫。
除湖北同鄉會外,臺北黃陂同鄉會今年亦難按慣例舉行活動。“疫情正處高峰,是最緊張的時刻,大家都盡量不動,”該同鄉會理事長陳達康告訴記者,往年端午節,黃陂同鄉們會聚在一起吃自助餐,如今囿于疫情難以見面。
春節祭祖團拜、端午相約聚餐、重陽敬老尊賢是該同鄉會的重要活動,此外,每年九十月,同鄉還會組團回家鄉湖北武漢黃陂看看,并向黃陂一中的學子頒發獎助學金。
“盡管近幾年未能成行,但獎學金以視頻連線的方式照常頒發。”陳達康介紹,自1994年設立“臺北黃陂同鄉會獎學金”以來,同鄉會人士每年堅持回鄉發放獎學金,從未間斷,“資助數額不會特別巨大,更多則在于同鄉們的一份心”。
同鄉會是早年赴臺同胞安頓鄉情的重要所在,亦是其與后輩同祖國大陸保持聯結的情感紐帶。除疫情烙印外,陳達康深感時間流逝為同鄉會帶來的變化。他回憶,70多年前自己父輩這代來臺后思鄉情感濃重,很多人在兩岸首次通航時返鄉探親;有些同鄉還在退休后回到黃陂度過晚年,直至過世。
陳達康說,“上一代和我們在臺灣成長起來的這一輩不同,他們從小在家鄉有親人、有故事,即便闊別多年,晚年回鄉住下還是會很有感覺。”
憶起二十多歲和父親參加同鄉會,陳達康記得彼時規模達三五百人,聲勢浩大;數十年過去,同鄉會保持在百人左右,這也并非易事。有的縣級同鄉會甚至隨著長輩的逝去、人員的分散面臨“凋零”,陳達康說,“黃陂人比較拗嘛,能堅持下來凝聚這些人十分不易。”
幾十年世事變遷,同鄉會幾位90多歲的長輩如今來聚會已十分困難。年逾古稀的陳達康感慨,物換星移,但作為晚輩,會好好把同鄉會傳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