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6月3日電 題:73歲臺灣美食家成都制作“五彩琉璃粽”:美食的最大功能是求和
作者 王利文
“美食的最大功能是求和,不同風味的碰撞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希望這款彩色的粽子也能為大家帶來繽紛的心情。”在一場端午直播活動中,73歲的孫亦敏身著白色連衣裙、清爽的短發上綁著翠綠發帶,正與線上線下的觀眾分享她新開發的“五彩琉璃粽”的制作方法。回答起“兩岸粽子異同”等互動問題,這位臺灣美食家神采飛揚。
孫亦敏在成都定居了17年,已經融入了四川的生活。川菜中,花椒的獨特口感讓孫亦敏驚艷。幾年前,她嘗試將花椒放進臺灣經典鮮肉粽中,推出的“妖嬈椒麻粽”,一時成為爆款。她擅長用多元化食材進行創造性組合,被成都市民親切地稱為“臺灣孫阿姨”。近日制作的“五彩琉璃粽”,同樣是多種食材組合的結果。
“疫情這幾年,看到大家心情或多或少有些沉悶和憂慮,我想讓節日食物承載更多的溫暖與希望,就開發了這款賞心悅目的‘五彩琉璃粽’。”孫亦敏的靈感來源于生活。粽子的染料均出自隨手可取且口感溫潤的食材,黑、白采用糯米本色,紅、黃、綠三色分別用火龍果、梔子花、斑斕葉,沖泡或榨汁后染制在米上。因為糯米蒸煮后色澤如同琉璃般晶瑩剔透,孫亦敏將它取名為“五彩琉璃粽”。
孫亦敏(右)正與線上線下的觀眾分享“五彩琉璃粽”的制作方法。 王利文 攝孫亦敏的創意得到了線上線下市民的認可,制作的幾千只不同類型的粽子迅速被賣脫銷。活動現場,從臺北來成都剛好第十年的范家源,給成都妻子帶了些“妖嬈椒麻粽”回家,他說:“臺灣的食材跟四川特殊的食材融合在一起,很符合我們這種‘海峽夫妻’的口味。”
專研美食數十載,孫亦敏對美食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在她看來,美食是為了美好的生活。分享和交流的過程中,不同風味的食物不僅能求同存異,甚至能完美融合。從2014年開始,她創立的“孫阿姨的移動廚房”通過近百場線上線下活動,推進“四川人的餐桌可有一碟‘臺灣味’”,探索兩岸口味的相通之處,反響熱烈。
不少朋友關心孫亦敏,為什么年過古稀依然在廚房和各平臺活躍?她笑著表示:廚房就是自己的玩具室,在里面自己是快樂的。“其實我的想法很簡單,咱們中國人的餐桌有了一碟‘臺灣味’才是完整的,只要我眼里還有光,還可以表達對食物的理解,我就會繼續做下去。”
這個端午節,不少四川人的餐桌上,將迎來“孫阿姨的臺灣味”。孫亦敏回憶起兩岸的端午習俗,感觸頗深:“兩岸同胞在端午節都會吃粽子、劃龍舟,想的都是闔家歡樂的美好愿景。所以,不管口味上有什么差異,重要的是我們的共同心愿:歡樂、和平與安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