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天津5月30日電 (石蘊玉)“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和認同,是我們做好國際傳播工作的必然要求和時代責任,也是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中之重。”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于濤29日表示,將國家翻譯能力建設作為新時代中國翻譯事業(yè)發(fā)展的重點方向,努力加快形成中國翻譯能力建設所需的人才梯隊、語種布局、支撐體系、基礎設施和行業(yè)生態(tài),是全國翻譯事業(yè)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由天津外國語大學主辦,中央文獻翻譯研究基地承辦的國際傳播能力高端論壇29日在天津舉辦。于濤發(fā)言表示,加強國家翻譯能力建設,從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傳播體系的5個維度提高認識、作出努力。中國外文局在深入推進國際傳播協同協作,發(fā)揮中國翻譯協會等社會組織的引領和帶動作用,以人才培養(yǎng)為支撐,聚合各領域資源力量,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談及提升國家翻譯能力建設的戰(zhàn)略意義時,于濤提出了“五個維度”。一是權威精準的翻譯宣介,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制度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二是做好融通中外的翻譯闡釋,讓國際社會對中國故事易理解、好接受,打通跨文化傳播機制;三是豐富生動的翻譯轉換,促進國際社會對中國主張、智慧、方案產生共鳴;四是深入開展各類人文交流活動,與各國翻譯工作者共同架設以文明、和諧、持續(xù)發(fā)展為目標的世界翻譯之橋;五是廣攬、儲備優(yōu)質的翻譯人才,服務國家需求。
其中,豐富生動的翻譯轉換,即國際嚴謹、表意準確、鮮活生動的話語敘事,將有利于全面闡述中國的發(fā)展觀、文明觀、安全觀、人權觀、生態(tài)觀、國際秩序觀、全球治理觀這七大核心理念,多視角、多維度介紹中國發(fā)展,展現中國擔當。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中央文獻翻譯是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當代中國理論國際傳播提供基礎。”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卿學民表示。
為做好中央文獻翻譯工作,卿學民提出“四個把握”。把握好文字背后的本質內涵,把握好相關的政策,把握好外圍基調,把握好國際社會的語言、文化特點及社會歷史背景的基調,將有助于塑造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談及對外傳播人才隊伍培養(yǎng),中國國際話語體系建設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時,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表示,“打通對外翻譯中國對外傳播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外話語體系教育上,促進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在高校增設國際傳播碩士與博士學位,重點培養(yǎng)面對國際受眾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