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貴州花茂“紅綠”相映:記在心頭 喚起鄉愁
中新網貴陽5月26日電 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貴州花茂“紅綠”相映:記在心頭 喚起鄉愁
記者 楊茜 袁超 瞿宏倫
“這門家族手藝傳承百余年,看著別人外出打工掙錢,我也準備關門外出打工了。還好,始終堅持下來了。”如今,陶藝館線下有體驗課程,線上銷售有“定制”,新打造出來的二樓包房,都需提前預定。地處革命老區貴州遵義的花茂村,居住在這里的土陶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母先才說:“日子越過越好,以后我還想要開一個土陶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土陶這門技藝。”
1935年3月10日,黨中央在茍壩召開會議。茍壩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完善,為遵義會議的議題畫上了圓滿句號。
航拍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 瞿宏倫 攝車輛駛入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茍壩村時,巨型馬燈雕塑映入眼簾。茍壩村道路兩旁的路燈也是馬燈形狀,馬燈已經深深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
緊挨茍壩村的楓香鎮花茂村,這里原名叫荒茅田,是個和名字一樣荒涼的貧困村。如今的“荒茅田”已變“花茂村”,先后榮獲全國基層先進黨組織、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最美紅村、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同時也是一個人均年收入超兩萬元的小康村。
一進村感受到的就是一幅花繁葉茂、生機勃勃的景象。
2014年4月,遵義以開發茍壩會議會址紅色旅游為契機打造了花茂村,把新農村與舊土陶完美結合,傳統工藝與新興產業相得益彰。“花茂-茍壩景區”和核心的茍壩紅色文化旅游景區已是貴州省100個重點旅游景區、遵義市四大文化旅游園區之一。
茍壩村巨型燈雕塑。 瞿宏倫 攝近年來,花茂村將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融為一體,打造“一紅一綠”兩張名片,建成土陶文化、土壩農耕文化、紙房造紙文化為一體的農旅文綜合體示范帶。
第一個返鄉創業的黨員農民工王志強將自己的農家樂取名為“紅色之家”,王治強希望記住歷史,也寄希望于生活從此轉折。
走在花茂村,一邊是白墻黛瓦的黔北民居式的住宅樓,一邊是傳統古樸的充滿陶藝元素的街區。村路兩旁、門前屋后、田間山坡都種上三角梅、李子樹等花卉、果樹,為整個村子又增添了不少綠意與生機。
5月,正值貴州的雨季,淅淅瀝瀝的雨下個不停,記者到訪時,正下著中雨,母先才的陶藝體驗館前,私家車來來往往。花茂村早有燒制土陶的歷史,母先才在店里制作土陶,也引導游客體驗制陶。
茍壩會議會址。 瞿宏倫 攝母先才說:“以前做的土陶是實用為主,現在做的土陶,是以裝飾性為主。店里目前制作最多的實用品就是用來制作盬子雞的陶罐。慶幸當初沒放棄,要不然這門手藝在花茂村就沒有了。”
為了讓旅游發展更加規范,花茂村成立了鄉村旅游協會和旅游開發公司,統籌村里的旅游產業。除了發展鄉村旅游,花茂村也將農民傳統的“土地”充分利用。
花茂村引進山東的資本和技術,打造了九豐現代高效農業。村民實現一地生四金:土地流轉的租金,返包到租的資金,入股分紅的股金,農民入工的薪金。
航拍花茂村紅色之家。 瞿宏倫 攝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彭龍芬介紹,花茂村的發展將圍繞產業、生態、鄉風和日常治理來規劃。下一步,花茂村將推動農旅文融合發展和加快制定多規合一的花茂村鄉村振興規劃,重點完善避暑旅游、康體養生旅游、民俗文化旅游、農旅文體驗等業態布局,強化周邊景點協作,形成互為客源、互為市場、互動發展的良好局面。
從2015年起,花茂村逐漸響亮起來的文旅品牌不斷吸引大家回鄉。如今,花茂村原來在外務工的2000余名勞動力大多回鄉創業就業。
“現在我們村是一天一個變化,‘我是一個幸福的農民’,花茂村的村民都從心底發出這樣的心聲。”彭龍芬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