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5月21日電 題:“重癥八仙”之一管向東贊中醫藥抗疫功效
中新網記者 蔡敏婕
“重癥八仙”之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管向東先后13次“出征”抗疫,21日線上接受采訪時稱贊中醫藥的抗疫功效。
“重癥八仙”是媒體和網友在武漢抗疫時期給8位中國相關領域頂級專家冠以的“稱號”。今年4月7日,“八仙”之一管向東接到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通知,奔赴上海支援,這是管向東第13次“出征”。自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他先后馳援湖北、黑龍江等多個省份,累計抗疫337天。
馳援上海44天,管向東在上海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定點醫院里參與醫療救治巡查、會診和搶救患者等工作,并與上海的專家們開展協同戰疫合作模式。
“剛來的時候,陽性患者數量增加速度比較快,也出現了一些重型病例。國家衛健委成立了國家醫療救治專家組,根據需要,上海定點醫院從此波疫情剛開始的20個增加至40多個。”管向東說,在各方統籌下,上海整體疫情得到較好控制,5月下旬起,新增感染患者的數量得到有效控制,重癥患者的救治也得到比較好的效果,患者死亡數量大幅降低。
“對于有救治機會的患者,我們會采用積極的救治措施,不會放棄任何一個有搶救價值的患者。”管向東稱,此輪上海疫情主要兩個特點,一是相比其它新冠變異株,此次重癥率趨于減少。二是有基礎性疾病的老年患者,以及無新冠疫苗接種史的患者重癥占比高。
管向東表示,患者沒有接種疫苗會容易轉成重型或者危重型,這的確會給臨床救治帶來麻煩。
對于高齡患者的救治,除了加強護工力量,管向東還特別強調營養的支持。“營養是所有治療的基礎,以往局部疫情,我們跟當地的政府強調要提高營養標準。”管向東稱,他曾接觸過一名106歲的患者,該名患者一開始身體條件比較差,后來通過加強液劑和營養補充等手段,如今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在管向東看來,與此前的變異株相比,除免疫力低下者,奧密克戎感染患者核酸轉為陰性時間較為縮短,大部分患者大概在10天左右就“轉陰”。
在此輪抗疫中,上海重視重癥病例的救治工作,堅持“新冠救治與基礎疾病治療并重、防止輕轉重與重癥救治并重、中西醫治療并重”原則。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面,管向東稱贊中醫藥的抗疫功效。
“中醫藥真的博大精深,無論是在輕型還是重型,這在臨床能體會得到,中西醫結合能把病情逆轉過來”。管向東稱,中醫堅持“一人一策”,辨證施治,即根據每個病人特點單獨開方,把中藥顆粒配方和煎劑結合起來,“使用中醫藥干預后,患者在減少轉重率和住院時間上均顯示出良好的療效趨勢”。
醫療救治工作是疫情防控中的一環,擴充必要醫療資源迫在眉睫。管向東稱,較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目前內地重癥救治床位資源每10萬人口人均占比只有他們的1/7~1/10,每100張醫院床的ICU床位占比只有他們的1/5,加強重癥人才培養,進一步提高醫院重癥救治床位比例勢在必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