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桂林5月14日電 題:一座援越醫院見證中越鮮血凝成的友誼
作者 歐惠蘭 蔣豐慧 楊宗盛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前身是桂林南溪山醫院,半個多世紀前,這是一所專門救治越南抗美戰爭前線越南傷病員的后方國際醫院,見證了中越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
今年75歲的于淑惠是原桂林南溪山醫院護士長。1968年9月2日,于淑惠與40名姑娘一起從北京站乘坐火車,前往桂林執行援越任務。她稱自己是不出國的國際醫療隊成員,也是“活血庫”的一員。
“那時候我們600多名職工就是南溪山醫院援助越南的‘活血庫’。那會兒每棟宿舍樓、每個樓層都有個小喇叭,這個廣播就是命令,我們聽到廣播就從生活區往醫院檢驗科跑,援助越南期間我一共獻了6次血。”于淑惠回憶說。
記者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院史陳列館,整個展廳以圖片和實物相結合的形式,展現了從1967年建院初期,到1975年醫院作為援越醫院的歷史。一幅幅越南出院傷病員的留影,教越南病人舞太極劍鍛煉的照片,醫務人員給越南病人打針前先在自己身上試驗的工作照……半個多世紀前的這段特殊歲月仍歷歷在目。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院史陳列館展廳的圖片和實物展示。 歐惠蘭 攝1967年10月,越南成立戰地醫院E醫院,主要負責救治南方戰場的傷病員,并且肩負把重癥傷病員轉移到中國的責任。
1969年3月26日,桂林南溪山醫院建成后迎來首批越南傷病員47人。
原桂林南溪山醫院護士楊紅兵是骨科護士,她負責的病人,大部分都是炸彈造成的傷殘。長期臥床的病人,最容易形成褥瘡。時隔54年,楊紅兵還記得病人的名字。
“當時我們接收一個傷病員叫黃梅,從戰場下來后腰椎骨折、下肢癱瘓,屁股上有碗大一個褥瘡。我把他放在洗澡盆里,拿毛巾給他全身洗一遍,再將他皮膚上的爛肉一點點剪掉,在傷口處敷藥。因為學過中醫,我每天按時給他針灸,出院的時候他已經能站起來了。”楊紅兵說。
盧靜如在桂林南溪山醫院當護士的時候,只有17歲。她回憶說:“當時我們將近有40個病人必須吃安眠藥才能入睡。他們晚上做噩夢都會大聲叫喚,可以看出戰爭對他們的精神影響非常大。所以我晚上都是悄悄進去查房,一刻也不敢放松。每當病房有聲響,我們必須沖進去檢查,防止他們掉床。”
據介紹,桂林南溪山醫院在長達8年的援越任務期間,共救治5432名越南傷病員,實施手術2576例,輸血779220毫升。越南多名領導干部及傷病員曾多次表示:這是我們兩國人民以鮮血凝結成的友誼。
1974年,桂林南溪山醫院榮獲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授予一級抗戰勛章。
1976年開始,桂林南溪山醫院更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成為對市民開放的公立醫院。如今,醫院內仍保留著當年建成的大禮堂及其旁側的接待室、望江亭,以及當年越方駐院工作組所在的2層小樓的歷史原貌。
1968年,29歲的賈太昌從北京調到桂林南溪山醫院內科從事臨床工作,后來曾擔任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院長。
1997年他訪問了越南E醫院。“時隔20多年,看到當時南溪山醫院的桌椅板凳、醫療器械等都在越南河內市的E醫院使用,感到非常親切。”賈太昌說,按照規定,援越任務結束后,南溪山醫院里的可動財產都是屬于越南的,當時醫院協助他們把東西全部運回去。
50多年過去,南溪山醫院依然延續著“活血庫”的傳統。每當醫院血庫血量不足時,醫院就會組織職工開展“獻血獻愛心”活動,職工們每次都積極參與。2021年該院榮獲桂林市“采供血工作先進單位無償獻血奉獻一等獎”。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黨委書記戴前富表示,近年來,隨著中國東盟睦鄰友好的加強,南溪山醫院作為民間交流的橋梁,持續不斷地與越南各界保持友好往來關系,增進了中越傳統友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