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舟四號貨運飛船在位于海南文昌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七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數小時飛行后,天舟四號順利完成與空間站核心艙后向對接。此次任務中,多項亮眼的航天科技護航“太空快遞”順利送達。
天舟四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新華社記者田定宇 攝)
“千里眼”一路“觀察”
在“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直沖天際之時,兩雙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3所研制的“千里眼”一路密切“觀察”,全程確保穩定飛行。
這兩雙“千里眼”是兩部固定式脈沖測量雷達,主要用于運載火箭發射上升段的外彈道測量。雷達屏幕上,一個小點不斷跳動閃耀,畫出線條,并實時顯示觀測數據,這些數據為發射場指控中心提供火箭距離、方位、俯仰等精確坐標信息和徑向速度,以便掌握火箭上升段運行狀態,為安控系統提供重要信息,同時為其他設備提供引導信息。
據悉,自2016年文昌發射場啟用以來,這兩部雷達參加了長征七號首飛、長征五號首飛、嫦娥五號、天舟一號、天問一號等多次國家重大航天發射任務的保障工作。
“神經網”感知“健康狀態”
火箭飛行路漫漫,“健康狀況”如何知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九院704所為火箭配套的各類傳感器、變換器遍布火箭各個部位,編織了一張“神經網”,精密測量火箭的各類數據,實時感知火箭的狀態。
“神經網”中的超低溫壓力傳感器成功將我國自研壓力傳感器的低溫工作溫度從零下55攝氏度拓寬至零下253攝氏度,使得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對發動機“血壓”的監測變得輕松自如。
這是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示意圖。(新華社記者郭中正 攝)
“大管家”持續“上傳下達”
當天舟四號貨運飛船飛到遙遠的太空,地面如何知曉飛船的情況?這就要依靠數據“大管家”——復接存儲器,它是地面判定飛船健康狀況和傳遞指令的關鍵所在。
在工作過程中,天舟四號貨運飛船上各類設備的運行狀態數據通過多個渠道匯聚到這款由704所研制的復接存儲器,再由復接存儲器進行統一調度管理,并及時、完整、準確地下傳所有數據,供地面測控系統實時獲取飛船的運行狀態,及時采取控制措施,確保飛行任務安全順利。
這位數據“大管家”融合了多項關鍵技術。在體量上,為適用設備小型化研制要求,通過系統優化設計,將復接器和存儲器兩臺設備的功能集成在一臺設備中,首次在貨運飛船設備中實現了具備復接功能的存儲器。
空間站這些備件“已到貨”
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6所研制的鈣去除組件、尿過濾器組件等十余件產品搭載天舟四號貨運飛船到達空間站,據悉,該批備件將作為空間站環控生保尿處理子系統正常運行的消耗品。后續,神舟十四號乘組將升空入軌并對尿處理子系統開展例行維護工作,更換鈣去除組件、尿過濾器組件、潤滑水袋組件等消耗品。
尿處理子系統是空間站環控生保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206所歷時十年完成研制,作為空間站內水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要環節,是載人空間站任務實現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的標志性關鍵產品之一,對于空間站建造與運營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迄今為止,尿處理子系統天和正樣件已累計在軌飛行超一年時間,206所尿處理子系統研發團隊通過分析尿處理子系統在軌飛行期間各參數變化情況,總結了天地差異性對尿處理子系統性能及參數的影響,并對子系統控制軟件進行了優化。(記者胡喆、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