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天津5月7日電 題:李蘭娟:以新的觀念、新的方法產生更好的治療的效果,就是創新
作者:孫玲玲
5月6日,南開大學“名師引領”通識選修課《醫藥前沿與挑戰》邀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家李蘭娟,在線上為南開學子授課,李蘭娟以“科技創新推動醫學發展”為主題,為廣大學子科技創新引航。
“重大科學發現和發明往往對人類健康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和深遠影響。”李蘭娟院士說,1895年,倫琴發現X射線,人類可以在沒有切口的情況下觀察人體內部,使得醫學診斷發生革命,一百多年來,科技創新極大地推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對人類健康影響巨大,醫學科技創新也是推進健康中國、科技強國建設的核心動力。
“以新的觀念、新的方法產生更好的治療的效果,這就是創新。”李蘭娟院士介紹,以感染治療為例,傳統感染的治療采用抗生素殺菌,治療疾病的同時,又產生了微生態失衡、細菌耐藥,甚至繼發新的細菌感染,但以我國新興交叉前沿學科感染微生態學的理論出發,則更注重菌群的平衡,即要用抗生素殺菌,也要用微生態制劑來促菌,殺菌是殺有害的菌,促菌是促有益的菌。“平衡非常重要,要合理使用抗生素,維護微生態平衡,保護器官的功能。”李蘭娟院士說。
李蘭娟院士介紹,平均每一個人身上都有1.5公斤重的細菌,這些大多定植于腸道,對人體有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腸道微生態失衡與多種疾病密切關聯,與孤獨癥、抑郁癥、免疫性疾病、腫瘤等都密切相關。目前腸道微生態研究是一個前沿的新的課題,我國建立了國際首個肝硬化患者腸道菌群基因集,初步創建了肝病腸道微生態失衡的臨床診斷標準和益生菌、糞菌移植等防治肝病重癥化新方案,腸道微生態研究正在蓬勃發展。
“中國醫學和現代醫學結合起來也會有很大的突破。”李蘭娟院士說,早在1600年以前,東晉時期的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有這樣的記載,“飲糞汁一升,即活”,中國實際上開創了糞菌移植的先河。糞菌移植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的胃腸道內,重建新的腸道菌群,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我國目前已有糞菌移植治療肝病的實例,患者經過6個月的菌群移植的創新治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科研要堅持頂層設計,多學科交叉。臨床與基礎、內科與外科,多學科交叉、整合協同攻關。”課上,李蘭娟院士結合自身多年科研奮斗之路,分享了對科技創新推動醫學發展的體會與思考。李蘭娟院士在人工肝、微生態及傳染病防治領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今年,李蘭娟院士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她也希望青年學子能夠以勇敢闖進去的精神,在科學研究中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大膽實踐,勇攀高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