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5月6日電 (記者 張添福)中新網記者6日從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獲悉,歷經八年攻關,《中國礦產地質志·青海卷》已完成相關驗收,其精細厘定了截止2018年底青海省的礦產地2587處,首次建立了青海省區域成礦譜系,提出了柴達木盆地北緣是我國重要稀有金屬成礦帶等研究成果。
《中國礦產地質志·青海卷》是《中國礦產地質志》子項目之一,由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牽頭,青海省十余家地勘單位參與,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總工程師潘彤主持。三百余名地質工作者經八年不懈工作,項目獲優秀級。
據悉,“《中國礦產地質志》省級志書編撰全面完成”獲得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2021年度地質調查十大進展。
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總工程師潘彤介紹,《中國礦產地質志·青海卷》進行了系列理論創新,即精細厘定了截止2018年底青海省的礦產地2587處;首次建立了青海省區域成礦譜系;研編了1∶100萬青海省礦產地質圖和青海省成礦規律圖。
此外,《中國礦產地質志·青海卷》實現成果有效轉化,即項目提出了柴達木盆地北緣是我國重要稀有金屬成礦帶,經相關單位進一步工作,相繼發現茶卡北山、鍥墨格山、俄當崗、生格、阿姆內格、沙柳泉等一批稀有金屬礦產地,該帶將成為我國重要的鋰鈹找礦靶區。同時,通過柴達木盆地鹽類成礦單元劃分、成礦系列理論指導,先后在尕斯庫勒、大浪灘、黑北凹地、察汗斯拉圖、昆特依、馬海等次級盆地中深層含鉀鹵水取得了顯著的找礦成果,為青海省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建設提供了資源保障。
“《中國礦產地質志·青海卷》系列研究成果,全面總結青海省礦產全貌及重要成礦規律,為新時期找礦工作提供科學理論支撐,將為制定礦業政策、找礦勘查部署、人才培養和普及大眾地學知識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潘彤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