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5月5日電 題:楊之濤:抗疫“老兵”再出發
作者 殷志敏 許婧
兩年前,民盟上海交大醫學院委員會副主委、附屬瑞金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醫務一處副處長楊之濤馳援武漢,在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病房內外日夜奔忙,被同事們親切地稱作“表哥”;兩年后,他馬不停蹄,從核酸采樣到參與方艙建設,始終奮斗在抗疫一線。
“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這就是我的責任和使命。”楊之濤說。
3月12日晚,還在醫院忙碌疫情防控工作的楊之濤接到醫院指令,進駐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準備全員近3萬師生的核酸采樣工作。楊之濤連夜出發到閔行校區選擇合適的采樣點。
“要綜合考慮學生老師行走的距離、采樣的安全距離、各樓宇疫情現狀以及應對多變的氣候。”在楊之濤帶領的采樣團隊的精心安排下,校內區域、人員分為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三大類,采樣隊根據分類設置4-5個采樣點,分別檢測相應人群,混檢聯合精準單檢,在大幅度提升效率的同時快速定位結果異常人員。“切斷傳播途徑的同時與病毒賽跑,才能最快速地控制疫情。”
3月24日,上海交大閔行校區轉入常態疫情防控階段時,楊之濤又接到了“出征”的新任務——加入陳爾真副院長和畢宇芳副院長帶領的瑞金方艙醫院“尖刀連”。“一個方艙平穩運行后我們就換地方,繼續加入下一個方艙的建設,所以叫做‘尖刀連’。”楊之濤邊說邊翻起了日程表:“3月24日到世博展覽館,30日轉戰新國際博覽中心,4月6日晚又到國家會展中心參與方艙建設。”
與在武漢和上海交大的工作內容不同,楊之濤方艙中工作崗位主要是綜合協調和醫務管理。“在方艙建設階段,大家一遍遍走過場館,將醫療、護理、院感流程與方艙的設計和建設以及感染者的生活融合在一起,通過地毯式的檢查、清單式的反饋、不過夜的整改,小到廁所的臺階、扶手、洗漱池都不放過,為的是盡可能地為即將入住的感染者創造更便利、更安全的生活條件,為醫護人員消除一個一個隱患。”楊之濤說:“每個場館,‘尖刀連’的隊員們都至少走了五六遍。”
“世博展覽館7500個床位,新國際博覽中心15000個床位,而‘四葉草’方艙接近50000個床位,還有近10500名工作人員,這應該屬于‘宇宙’最大的醫院了吧!”如何讓醫療隊更高效地完成入艙登記、安置感染者、核酸采樣、結果判讀以及有序出院和轉院,是放在瑞金保障團隊面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
楊之濤和護理、信息、院感組成員們一遍遍梳理并優化各項流程:如何讓感染者入院前在接駁車上等待時間最短,如何在入院時最快速安置感染者,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全員核酸采樣,如何縮短核酸檢測報告的時間,如何正確快速地知曉感染者已達到出院標準,如何應對大批量出院與入院,同時還要保障危重癥感染者接受緊急治療并安全地轉院?“每一個環節看上去都很容易,一旦把感染者數量考慮進去,就發現每一個環節都應該是量身定制的。‘尖刀連’不是最辛苦的,遠道而來的醫療隊員們、保安、保潔、警察、志愿者、場館維保方正在用最大的努力維持方艙高效、安全地運轉。”
楊之濤還負責方艙的信訪工作,“由一天最多60多封,到數量呈斷崖式的下降。說明工作流程越來越順暢,場館保障也越來越到位了。”
回想這50多天以來的“疫”路之行,楊之濤感慨道:“我們多想一些,多做一些,感染者和醫療隊隊員就多一分便利,多一分安全,多一分保障,雖然很辛苦,但一切都是值得的!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們不久就會回歸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之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