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統戰人說統戰事)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副主席雷世銀:充分發揮宗教正能量
中新網成都5月5日電 (韓金雨)“宗教應當自覺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要求,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對宗教教義做出與時俱進的新闡釋。”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副主席、四川省天主教愛國會主席雷世銀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表示,天主教應當堅持中國化方向,充分發揮宗教正能量,服務社會。
58歲的雷世銀出生在峨眉山腳下的一個普通農家,家里五代人都信奉天主教。1984年,雷世銀進入四川天主教神哲學院就讀,由此踏上了天主教神職人員的道路。“最開始我只是對這個身份很好奇,當成一份很神秘的職業看待。”雷世銀表示,后來他將這份職業當作一份愛國愛教的神圣事業,并將天主教中國化作為畢生目標。
“過去是天主教在中國,而今天要樹立的是中國天主教,我們要找到中國傳統文化與基督文化的交融點。”雷世銀表示,天主教中國化方向應該圍繞三個方面開展:思想政治意識形態方面的中國化、福音的中國化、福傳方式的中國化。
“一個好教友,必然也是一個好公民。”這是雷世銀常常對人說的話。多年來,他遵循天主教傳入中國以來的發展規律,不斷探索天主教中國化的實踐道路,并結合本人實踐經驗,提出了天主教中國化發展應堅持“八個認同”的根本理念,為豐富天主教堅持中國化方向理論寶庫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作為一名宗教界別的政協委員,雷世銀始終把宗教界的和諧穩定、健康發展和政策的落實放在心上。他曾就讀的四川天主教神哲學院,由于建成時間久遠,校舍簡陋、設施陳舊,學員的生活學習條件艱苦,雷世銀深感四川需要一所設施條件過硬、教學資源更好的院校,以更好地培養天主教神職人員接班人。
他提交《關于解決四川天主教神哲學院校舍的建議》被采納后,全國政協將新建四川天主教神哲學院列入了對四川宗教工作的支持范圍。2005年,在中央財政的支持下,占地近40畝的四川天主教神哲學院新校區在成都市郫都區紅光鎮正式揭牌并投入使用。如今,這里已成為四川、重慶、貴州和云南三省一市培養天主教愛國愛教神職人員的基地和搖籃。
“培養人才,一直是教會建設和發展的百年大計,神職人員隊伍的建設和壯大,事關教區福傳事業和我國宗教的未來。”他積極鼓勵和倡導創新辦學模式,推出了“信仰+學歷+圣召”的培養模式,緩解了多年的招生難題。在出任樂山教區主教之后,他成功培養祝圣了本教區5位年輕神父;協商引進3位神父,7位修女,充實壯大了神職隊伍。
“我是改革開放以來四川天主教神哲學院培養出的第一批修生,見證并參與了四川天主教發展的整個過程。”雷世銀表示,從前天主教各級愛國組織缺人、缺錢、缺辦公條件,如今的五大教區所在的主教府和堂區建設,各級愛國組織建設方面都取得長足發展。教會也在扶貧救災、公共服務、團體交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他介紹,四川省天主教各級愛國組織長期堅持向貧病、失學等生活困難群眾提供支援,傳遞宗教正能量。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天主教開展了一系列的抗震救災工作,雷世銀多次帶隊前往震區運送救災物質和開展慰問。2013年雅安蘆山地震發生時,雷世銀組織帶隊第一時間趕赴雅安開展救災工作。在他的倡議組織下,河北進德公益基金會等公益組織積極為蘆山地震震區援助救災物資等。
除了積極引導教區開展捐資助學活動以外,雷世銀還時常與教友前往養老院、醫院等地慰問孤寡老人、病人、貧困家庭和留守兒童,為他們送去慰問品或慰問金。“我們有的堂區和愛國組織還建立了幫扶小組,對困難家庭實行‘一對一’生產生活幫扶,并明確幫扶資金來源——神父出資40%、教會自籌30%、教友募捐30%,有力保障幫扶工作真正落到實處。”雷世銀介紹說。
“未來,我將做好修己愛人的本職工作,做好參政議政工作,并繼續推進天主教中國化發展。”雷世銀表示,他將鼓勵教會、四川各地的愛國組織、廣大信教群眾,積極參與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維護世界和平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