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宜昌4月20日電 (記者 郭曉瑩)從今年3月至今,三峽集團在長江湖北宜昌段放流子二代人工繁殖中華鱘總量約25萬尾,對天然水域中華鱘資源進行持續補充。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杜合軍日前向記者透露,今年放流總量和亞成體雄魚數量均大幅超過往年,其中通過早期性別鑒定技術篩選出來的亞成體雄性中華鱘近300尾,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自然條件下中華鱘性別比例失調的情況。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華鱘野生種群資源持續衰退,科研機構通過人工繁殖及放流對野生資源進行補充。2009年,中華鱘研究所成功突破中華鱘子二代全人工繁育技術,使中華鱘種群延續擺脫了對野生資源的依賴,為通過人工放流恢復中華鱘資源提供了有效途徑。
但是,另一個難題擺在了科研人員面前。由于中華鱘雌性平均壽命明顯長于雄性,在資源衰退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雌雄比例失衡現象。最后幾次科研捕撈調查結果顯示,洄游至葛洲壩下的雌性中華鱘個體比例是雄性的7倍。這意味著,即使雌魚產下大量卵子,也無法進行繁殖。
杜合軍說,中華鱘不具備第二性征,無法從外表上判斷其性別,這不利于人工養殖中華鱘的種群梯隊建設及放流性別比例調控。只有盡早知曉中華鱘的性別,才能通過性別比例控制,實現種群保護的最大化效益。
近年來,中華鱘研究所研發出了中華鱘早期內窺鏡性別鑒定技術,將性別鑒定從原來的8齡以上提前到5齡以下。2020年,該研究所突破DNA分子性別鑒定技術,對于剛出生的中華鱘,只需從身上刮一點體液或者剪鰭帶,就能鑒別雌雄。該技術突破以后,在放流過程中,科研機構就可通過選擇特定性別來對野生中華鱘的性別比進行平衡。
為了能夠在極端條件下實現中華鱘繁殖,中華鱘研究所還開展了單性繁殖技術研究,并率先突破了中華鱘單雌性繁殖技術,實現了“只有鱘媽媽也能生鱘寶寶”的奇跡。
基于上述現代生物技術,中華鱘研究所建立了完善的中華鱘人工種群梯隊,初步探明了中華鱘性別決定機制,完成了中華鱘全基因組測序,為保持中華鱘人工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和人工繁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截至目前,三峽集團累計放流中華鱘近530萬尾,這些技術和研究在中華鱘種群管理和增殖放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了更好地研究中華鱘的洄游規律及海洋生活軌跡,三峽集團對放流的中華鱘進行全方位跟蹤監測。近年聲吶調查評估結果顯示,大規格個體放流中華鱘進入海洋的比例已超過70%。
然而,與入海中華鱘數量形成對比的是,洄游到長江繁殖的中華鱘卻很少。在目前已知的唯一天然產卵場葛洲壩壩下江段,科研人員已連續5年未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繁殖。
杜合軍說,入海后的中華鱘會在沿海大陸架地帶度過十數年的生長發育周期,近海人類活動會對它們的生存產生直接影響,“或許,我們應該看得更遠一些,保護長江,也要保護海洋,實現江海協同保護是未來一項長期的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