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4月7日電 (記者 陳杭)《北京市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分類指南(試行)》解決了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的基礎瓶頸問題,有助于深入貫徹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建立完善國土空間技術標準體系,推動實現首都國土空間數字化治理。
記者從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獲悉,北京市近日印發《北京市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分類指南(試行)》(以下簡稱“市級指南”)。
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是實現國土空間數字化治理的基礎。自然資源部提出建立覆蓋全國、動態更新、權威統一的全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并要求同步建設省市縣各級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為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和實施監管提供支撐。
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在率先編制完成分區規劃(區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創新提出“抽屜+巖層”頂層設計思路,搭建了北京市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框架。
長期以來的兩規不合一造成國土調查(現狀)、規劃編制與實施(規劃、審批)、用途管制與確權登記(土地管理)等環節存在多種用地分類標準,管理目標不同,標準內涵不一,名詞術語各異,導致各級各類規劃之間、規劃與現狀之間、規劃與實施管理之間,難以直接進行圖層疊加對比和指標統計分析,需進行轉換和匹配,這一“翻譯”過程制約了數據使用的準確性和時效性。用地分類作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的基礎,其不統一不銜接的問題亟待解決。
自然資源部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要求,打通兩規、打通陸海、打通國土空間管理各環節,制定印發了《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以下簡稱《全國分類指南》),覆蓋國土空間全域全要素全過程,切實推進“多規合一”,落實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
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表示,此次市級指南落實《全國分類指南》整體框架,銜接三調指南分類體系,兼顧已批國土空間規劃的規劃分區和用地分類,重點改革新京標分類體系,通過“一對多”“多對一”等方式進行拆解和重構,形成清晰易行的市級指南分類體系,推動“調查-規劃-審批-登記”全流程按照一套標準繪制、疊加,不同時段的空間資源在同一體系內流動、融合,推進國土空間全域全要素的數字化和矢量化,實現各項指標的實時監測、量化分析和動態預警。
此次市級指南還結合北京市實踐,遵循“所見即所得”原則,創新建立“三級分類+標注類型+配套規則”體系,由正文和附錄附件兩部分組成。
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表示,市級指南設置一級類18種、二級類84種、三級類59種,體現用地主要功能。與《全國分類指南》相比,刪除了不涉及北京市的用海相關一級類;適應城市彈性發展新形勢新要求,增加了戰略留白用地、動態留白用地等二級類;服務首都“四個中心”戰略定位,增加了國家機關用地、保護區用地、工業研發用地等三級類。
同時,為方便實施管理,市級指南創新設置標注類型66種,體現用地的具體功能和政策屬性。例如,參照三調指南設置林木苗圃、社區管理設施等62種地類標注,反映土地的細化用途;設置綠隔產業、綠色產業等4種屬性標注,與特定地區、特定時期用地政策做好銜接。
此外,市級指南反映國土空間利用的基本功能,取消集體產業、多功能、風景名勝區等混合用地,按照其具體用途分別歸入相應地類,便于開展分類統計和指標測算,避免因口徑不一導致計算結果混亂。同時,通過制定用地功能混合使用等配套管理辦法,設定土地用途兼容規則,滿足多種用地彈性布局和轉換使用需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