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月7日電 (記者 陳靜)上海市疫情防控公共衛生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7日接受采訪時表示,上海的無癥狀感染者比例比較低。上海不僅織就一張“防疫網”,還以早、快、準、全的策略,主動篩查出感染者。
吳凡坦言,近來,從上海每日入境航班通報就可以發現,核酸檢測陽性越來越多。這說明上海防疫外防輸入壓力很大。同時,上海是個高人流量城市,協查任務很重,民眾就會感覺到很多點都在排查。
最近,上海增加了多例本土無癥狀感染者。無癥狀感染者是指被新冠病毒感染,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但沒有癥狀,比如咳嗽、發燒等,也沒有相關醫學體征,比如影像學改變。吳凡表示,整體來說,對比全國數據,上海的無癥狀感染者比例比較低。只要有一點點輕微癥狀,或者影像學有輕微改變,上海都納入確診病例來診治。
吳凡直言,德爾塔、奧密克戎等病毒變異株傳播變快;年輕力壯的感染者更容易出現無癥狀感染;與此同時,由于大規模疫苗接種,人群機體免疫力增強,無癥狀感染者會越來越多。這對被感染者的健康來說,影響更輕微,但是防疫人員發現這些無癥狀感染者也變得更困難。她指出,長期以來,上海織就一張“防疫網”,包括發熱門診、定點機構、藥房等等,只要新冠感染者看病、買藥,就會“觸網”,可以很快被發現。
那么無癥狀感染者不“觸網”,怎么能找到呢?吳凡表示,總結既往經驗,早、快、準、全是非常重要的策略,能夠通過主動篩查發現感染者。
這位專家解釋,早,關鍵是被動措施做到靈敏,主動篩查做到及時。她說,我們有常態化重點人群主動篩查,如果發現與外省相關,會通過聯防聯控機制通報給外省。同樣外省也會通報給上海。
快,上海有“2+4+24”,即接報后立即響應,2小時內出動流調隊伍快速采樣檢測,4小時完成核心信息流調、落實臨時管控措施,24小時做到軌跡“應查盡查”、人員“應管盡管”、場所“應消盡消”。
準和全來源于高質量流調,同時,流調到哪里,管控措施就落實到哪里,劃定相應區域,對區域中的人進行篩查。
吳凡表示,無癥狀感染者有傳染力。無癥狀只意味著感染者沒有癥狀,不能直接衡量傳染力。上海對無癥狀感染者和對確診病例的所有措施都是一樣的:不僅是人,還要做到人、物、環境同防。
吳凡舉例表示,這次有無癥狀感染者接觸的一批貨物,是陶瓷制品,有可能被污染。防疫人員不僅把已經賣出的部分追溯回來,接觸過的人都管控起來,就連已經被扔掉的外包裝垃圾、廢品,都被從廢品回收站追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