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秘魯利馬舉行的本次APEC峰會主題是“高質量增長和人類發展”,會議就支持多邊貿易體制、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中小企業國際化及服務業合作等議程展開討論,在《利馬宣言》中重申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堅持開發的自由貿易體系。
中外專家向“國是直通車”解讀峰會成果時指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浪潮興起的艱難時刻,APEC迎難而上為全球注入信心,“未來兩年,亞太地區可能會迎來機會窗口期”。
“APEC是非常重要的談話平臺”,俄羅斯政府金融大學俄中金融經濟學中心主任尼古拉·科特利亞洛夫對“國是直通車”表示,“目前在亞太地區有大量雙邊合作協議,而幾乎一切項目,都通過APEC平臺磋商,在APEC框架下進行。”
“APEC不是亞太區域唯一的談判平臺,但它是最好的觀察亞太地區經濟增長和變化的一個窗口。”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德米特里·莫西亞科夫說。

《利馬宣言》:四大進展和一個突破
那么在此次APEC利馬峰會和會后發表的《利馬宣言》中,專家們又觀察到亞太經濟增長的哪些變與不變? APEC的兩個輪子是“貿易自由化”和“經濟技術的合作與發展”,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徐飛彪向“國是直通車”點評APEC利馬峰會成果時指出,一直以來推動APEC向前發展的兩個輪子沒有變,此次峰會還可以看到“另外半個輪子”,即關注資源可持續、人的健康等關注人類發展福祉的理念的提出。
徐飛彪認為,這次峰會取得了“四大實實在在的進展”:第一,重申堅持開放的自由貿易體系,在歐美貿易保護主義浪潮掀起時,為全世界提供信心;第二,對亞太自貿區推進提出具體的計劃;第三,在實現高質量增長方面,繼續強調互聯互通,特別是這次APEC提出服務業升級并有具體路線圖;第四,強調公平的高質量發展,關注資源可持續和人的健康等議題,這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的提出。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指出,亞太自貿區(FTAAP)的建設是本次APEC峰會取得突破的重點議題。
2014年11月,APEC北京會議啟動了亞太自貿區進程。按照APEC北京會議確定的目標,亞太自貿區集體戰略研究將在2016年完成。
劉英指出,本次利馬APEC峰會發布亞太自貿區利馬宣言(亞太自貿區集體戰略研究政策建議)以及APEC服務業競爭力路線圖,這份附件將務實推進FTAAP的實現,為亞太自貿區的實現從2014年北京APEC峰會提出的亞太自貿區的路線圖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歐美貿易保護主義興起,亞太卻迎來“機會窗口”?
大打”貿易保護主義牌”的特朗普在美國大選中獲勝,無疑成為2016年阻礙全球化進程的“黑天鵝”事件。同時,英國脫歐、歐洲反移民聲浪的背后,都能看到反全球化傾向和貿易保守主義的興起,多位專家向“國是直通車”指出,在保守主義的浪潮下,要實現貿易全球化的目標不得不說是“非常困難”。
在全球自由貿易的“艱難時刻”,APEC迎難而上,在《利馬宣言》中明確重申,將保持市場開放并反對一切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同意將不采取新的貿易保護措施的承諾延長到2020年,并取消損害貿易、遲滯全球經濟復蘇的保護主義和貿易扭曲措施。
這是全球范圍內的一個逆轉:貿易保護主義的浪潮正在傳統的貿易自由化領導者歐美發生,而在亞太地區,特別是東亞地區,由中國積極推動和參與的貿易自由化進程仍繼續推進。《利馬宣言》重申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堅持開發的自由貿易體系,更為全球注入信心,徐飛彪認為,“未來兩年,我們可能會迎來窗口期”。
尼古拉·科特利亞洛夫認為,貿易保護主義傾向的根源在于“一方面大家都贊同經濟一體化,一方面又要保護自己的市場”,“有的國家說著貿易自由化很好,但是在具體的方案中就設置了很多障礙,特別是針對發展中國家。”
“自由貿易、全球化的進程必須對各方有利,才得以繼續推進”,德米特里·莫西亞科夫指出,“如果只考慮大國利益,不考慮小國利益,貿易全球化就可能以失敗告終,所以一體化需要考慮參與國的實際利益,確保一體化能帶來區域經濟的增長,而不是保護大國利益,損害小國利益。”
行勝于言,務實推進亞太自貿區建立的中國方案
《經濟學人》雜志22日評論說,沒有美國參與的TPP面臨夭折,中國對亞太地區自由貿易的持續推動與領導變得更為重要。
專家們都認同,此次亞太峰會為APEC國家帶來新的合作機遇,應在APEC框架下利用充分利用本國與APEC 其他成員在科技、資源、資金與勞動力等方面的互補性,開展貿易、投資等領域的互利性交流與合作,加強各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的全面合作。
而這一切的關鍵是:不僅要說,一定要做。
劉英以“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進程舉例說,2013年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提出實現設施、人員和制度的互聯互通建設,而為了加強基礎設施及互聯互通建設,中國在2014年11月北京APEC峰會上提出為支持“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設立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2014年12月29日,絲路基金即宣告成立。為了支持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資金缺口,同樣是由中國提出并在21個月之內,資本額1000億美元的亞投行于2015年12月25日宣告成立,創始成員國57個,到目前成員國接近90個國家。而同樣在近三年內,1000億美金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1000億美元的應急儲備安排也相繼成立,這都會為亞太地區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及金融穩定提供資金支持和安排。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來獲得了130個國家的積極支持和響應,其中有近60個國家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協議或備忘錄,與30個國家加強產能合作,成立30個基金來支持“一帶一路”建設。而貿易暢通是“一帶一路”五通的合作重點。
劉英指出,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為亞太自貿區建設所做的努力,不僅是在北京APEC峰會上提出了亞太自貿區的路線圖,而且在近三年來務實在RCEP的談判、互聯互通的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中國方案,拿出了中國資金,給出了中國經驗,分享了中國模式,正在與亞太各國一道務實推進亞太自貿區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