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逐利的商人眼里,一座礦山就是一座金山。他們處心積慮和你結識,變換花樣給你送禮,不是感情有多好,而是看中你掌握的權力可能帶來巨大利益。”安徽一位辦案檢察官說。
山西省紀檢委特邀研究員、山西財經大學副教授韓永紅說,一些人喜歡和文化領域具有行政職務的人交往,作為資源交換。在專家聘任中,也喜歡聘請具有行政職務的人,作為自己人脈圈的拓展。
官員作品按職務高低論價
“雅號”背后暗藏權力買賣
在文化界某些領域,一些所謂的“大師”泛濫、真假難辨,這背后也隱藏著腐敗,甚至部分藝術品的價值也按官職大小論價。
去年底,周一波等8名副廳級以上干部退出陜西省書協領導職務,這一表率行為引發了社會關注。
“文化圈內個別官職已經與經濟利益掛鉤,有的人拼命鉆營就為了在協會當個主席、秘書長、理事之類的,拿身份去賣自己的藝術品。按官職大小給藝術價值排序,主席的字就比副主席的好,副主席的字比秘書長的好。這種行為對藝術本身是一種極大的傷害。”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青年書法家朱友舟說。
業內專家認為,在一些地方,當選省書協主席、副主席后,作品潤格上升也是事實,這是“官本位”思想對藝術品市場的不良影響。原因在于藝術品的好壞往往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在藝術團體中又人為地把書法家分成了三六九等,似乎主席、副主席就該比理事、會員的潤格要高,這是目前中國書法市場價值錯位所導致的結果。
“一些地方的攝影協會一般特別歡迎領導干部入會,還往往會推舉他們當會長、副會長。”一位攝影界專業人士告訴記者,讓領導入會特別有利于開展活動,靠他們的關系可以輕松籌錢、辦事。尤其是一些地市級以下的攝影機構,屬于民間組織,更急于吸引當地領導入會進圈。至于領導們的創作水準,“大多還是停留在感觀感受層面”。
“藝術品的好與壞,藝術家成就的高與低,應該由藝術家的專業、技法、創新這些純藝術的角度來衡量。”中國文聯副主席邊發吉說。
許多文化界人士指出,文化腐敗損傷了文化藝術的健康發展,沾染著“銅臭氣”,而且與個別黨政官員的腐敗息息相關;應對權錢交易、小圈子活動進行嚴厲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