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默克爾第七次訪華,中德關系正在邁入多元化、多維度的新黃金十年。
【特別報道】默克爾訪華,不一樣的“第七次”
逛農貿市場買郫縣豆瓣、向川菜大廚學習做宮保雞丁、與清華學生熱議世界杯、簽訂數十億歐元的經貿大單……盡管被習慣地稱作“經貿之旅”,但默克爾訪華的各種“不務正業”,不僅早已超出經貿范疇,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伴隨著默克爾第七次訪華,中德關系正在邁入多元化、多維度的新黃金十年。
“女版勒夫”和她的豪華陣容
德國在華企業逾8200家,累計投資超200億美元
世界杯期間,無處不足球。
德國總理默克爾率團訪華,德國足球隊在主教練勒夫帶領下一路闖關殺進決賽;有網友把二者聯系起來,稱默克爾是“女版勒夫”:“勒夫率領穆勒、克洛澤、厄奇爾、博阿滕等超級巨星征戰世界杯;默克爾率領德國眾多商界巨子出訪中國,都是國家隊,一個踢足球,一個談生意。”
7月5日—8日,60歲的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完成了任期9年之內第七次訪華。“默克爾這次訪華真是做足了準備,本次隨行的企業家代表比德國世界杯陣容還豪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金燦榮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如是感慨。
此次默克爾帶來的訪華商業代表團成員可謂是將德國商界精英一網打盡, 其中包括空客集團首席執行官(CEO)托馬斯·恩德斯、漢莎集團CEO卡斯滕·施波爾、西門子公司首席執行官CEO喬·克澤爾、大眾汽車公司CEO馬丁·溫特科恩和德意志銀行CEO于爾根·非辰等大名鼎鼎的德國商界人物。
能夠吸引這些商界巨頭們前來的原因不僅因為隨元首出訪的榮光,而且因為中國市場在他們各自的商業版圖中占重要地位。
根據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德國連續30多年都是中國在歐洲最大貿易伙伴;2013年,中德貿易額達1616億美元,是1972年兩國建交時的580倍,中德雙邊貿易自2009年起已連續5年占中歐貿易的三成;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歐盟對華出口中一半來自德國,自華進口的四分之一流向德國;中國自歐盟的技術引進有四成來自德國;德國對華投資占歐盟對華投資的四分之一。尤其令人吃驚的是,目前德國在華企業達8200多家,累計投資額超過200億美元。
默克爾訪華第一天,便來到位于成都的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親自試乘了該公司生產的新款捷達汽車,參觀了公司總裝基本技能訓練中心和新捷達生產線,并與公司員工進行了交流。
之后,根據大眾向《中國經濟周刊》提供的一份聲明顯示,該公司將與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合作,投資20億歐元在中國東部城市青島和北部城市天津建設工廠。大眾還稱,中國已成為該公司最重要的市場,今年前5個月在中國共售出了150萬輛車,比去年同期增長17.7%。
“中國是我們最大以及最重要的市場,我不認為在中國的投資有任何風險!” 陪同默克爾訪華的大眾CEO文德恩驚喜之情溢于言表。
和他同樣喜悅的還有空客集團首席執行官(CEO)托馬斯·恩德斯。《中國經濟周刊》從空客集團了解到,空客集團與中國公司簽訂了出售100架直升機(價值3億歐元)用于民用的協議,其中50架交付給白云通用航空公司,50架交付給新美集團;同樣,漢莎航空與中國國航繼續擴大合作,就成立合資企業簽訂了意向書;此外,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許諾,中國將成為2015年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技術展覽會(Cebit)的主賓國。
“中國和德國之間經貿往來之所以能有這么多突破,是因為兩國之間經貿互補性極強。中國市場有巨大的空間和成長能力,德國是技術輸出大國,尤其在歐債危機之后德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中國這個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銷售市場。中國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轉型之際,則希望獲得德國的技術和知識,以創新方式來實現本國經濟的現代化。”金燦榮對《中國經濟周刊》分析說。
中國西部發展的“德國機會”
城鎮化建設和新絲路戰略衍生15萬億商機
“德國不僅關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發展,也關注快速崛起的中國西部發展,四川和德國東部有很多相同點,特別是有推進城鎮化的后發優勢,有機會運用交通、住房、環保節能等領域的最新技術來實現更具持續性的高質量的城鎮化。德國愿助力四川‘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希望川德企業界加強合作,讓四川的新型城鎮化不僅著眼于未來十年、二十年,還有更遠的未來。” 默克爾出席“中國(四川)—德國新型城鎮化合作論壇”致辭說。
有專家說,默克爾之所以把成都作為訪問的第一站,絕不是奔著四川活色生香的美食,她看中的是中國西南的新商機。
根據德國駐四川領事館的統計,迄今已有約160家德國企業在總領館領區(四川、云南、貴州和重慶)內投資,截至2013年底,僅在四川就有83家德國企業進行投資,投資總額達到10億美元,而在10年前,落戶西南的德企僅僅是個位數,增長態勢可謂“驚人”。
“從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增速看,可謂西高東低,一方面是國家利好政策開發中西部,另一方面是西部地區發展潛力巨大,勞動力低廉,產業集中,從2007年以后就呈井噴式爆發。德國汽車產業突出,引領趨勢,智能綠色發展,中方有需求,德方有資本和技術。”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城鎮化專家陳耀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中國釋放西部潛力的信號讓德方領導人就深化雙邊關系與合作達成重要共識。根據規劃,中國西部地區在2020年將有1億人口進入城市,但不同于當年東南沿海發展初始時期的粗放式制造業引資,西部的發展是與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結合,考慮綠色產業和環保相關的制造業,并且還要依據當地特色。“10年1億人口城鎮化,意味著基礎設施公共設施都要配套進行,攤在每個人身上將會是15萬~20萬的投資建設,總體量是15萬億的商機。而德國政府尤其是默克爾一直力推‘工業4.0’戰略以智能制造為主導,這和中國的新四化——城鎮化、工業化、農業化和信息化戰略相結合,將為經貿合作升級提供源源動力。中國西部城鎮化蘊含15萬億的商機,將為雙方在節能環保、交通、高端制造業、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找到新的合作平臺。”陳耀說。
而另一個更為利好的消息則是交通的區位優勢。
2013年,中國國際航空公司開通了成都至德國法蘭克福的直飛航線;新的鐵路貨運通道——重慶至德國杜伊斯堡(渝新歐)以及成都至波蘭羅茲(蓉歐)的陸上通道,都將對雙邊貿易和互相直接投資產生深遠影響。
目前,渝新歐鐵路長約1.1萬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之一,已經被喻為“新絲綢之路”,其運輸里程比傳統的海上集裝箱運輸節省一萬公里,每周都有一班列車從西部駛向德國。毫無疑問,它大大改變歐洲與亞洲之間的運輸局面,對中德經貿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柔和的默克爾外交style
法國人叫她“不夫人”, 德國人稱她“老母親”
“我從來沒有當過男人,不知道男女總理怎么去區分,不知道怎么能說出他們的不一樣。”訪華最后一天,默克爾在清華大學演講時的幽默引來一片笑聲。
默克爾的多年老朋友溫德林這樣評價:“有點鐵娘子的風格,又時常顯現著一份平淡。”而《默克爾傳記》作者戈爾德朗古特則如此形容默克爾:“她很低調,總有自己的堅持,一般人很難讀懂她,認為她是個謎。”
雖然外媒多次把默克爾和希拉里放在一起比較,但是默克爾已經是當今世界最有權力的女人,執政德國戰車已經走向第九個年頭,已經超過當年的鐵娘子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
在清華發表完演講時,默克爾這樣介紹起去年大選的經歷。“去年大選,有更多的女性來選擇我,要比男性選擇我的更多。”默克爾不無自豪地說,“這說明我所做的工作贏得了大家的信任,通過我的努力,能夠使我的國家欣欣向榮。”
在德國,默克爾有著很多綽號,德國前總理、默克爾的伯樂——科爾和藹地稱她為“女孩”;當她第一次競選總理時,有人將她稱作“鐵娘子”,與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相提并論;她在歐元危機期間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則為她贏得了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被稱為鐵血宰相)的別稱;而法國人卻喜歡叫她“不夫人”。不過,對多數德國人來說,他們最喜歡的稱呼只有一個:Mutti,舊式德語中對老母親的稱謂。在德國人看來,Mutti就是照顧你的那個人,在你不安的時候給你做好吃的、在你害怕的時候握住你的手。
和其他政治家不同,默克爾來自東德,曾在原民主德國萊比錫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2005年11月22日,她正式成為德國第一位女性聯邦總理,成為兩德統一后首位出身于前東德地區的聯邦總理。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默克爾執政風格很穩定,有意識形態但不被意識形態綁架,出身于東德科學院,工作能力很強,性格平穩;在堅持原則中不斷變通,倔強但是方式非常柔和。
多元立體的新中德黃金十年
確立“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豐富中德兩國交往架構
“沒有哪個歐洲人像安格拉·默克爾那樣對中國如此重要。也沒有哪位歐洲同事像她那樣如此頻繁地訪問中國。” 德國《商報》網站7月5日刊發題為《危機外交、創新和法治國家》的報道稱,對默克爾來說,中德關系是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她想維護德國作為中國主要貿易伙伴的地位,緊跟美國在亞洲的行動,并加強德國作為大國間協調者的角色。
2014年剛剛過半,默克爾就三次會晤中國領導人,其中包括今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式訪問德國。外交官們說,這種“史無前例的頻率”傳遞著中國和德國在貿易黃金十年后要向前更深一步發展。
事實上,德國在默克爾的領導下正在經歷經濟最高速的繁榮時期,中國則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默克爾此次訪華的另一個成果,就是中德兩國領導人達成協議,將雙方關系提升為“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并且將2015年定位于“中德創新合作年”,這其中的價值不亞于甚至高于貿易大單,將開啟下一個黃金十年的大幕。
中國和德國在傳統合作領域實現了高水平合作后,正走向一個多維度的更高水平的合作,包括在國際政治領域進行探索。”金燦榮向記者表示。
也許,中德下一個黃金十年正如德國《新德意志報》的標題那樣:以中國的方式“走向西部”。
默克爾的前六次訪華
第一次訪華
2006年5月22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了德國總理默克爾。中德雙方簽署了19份雙邊合作文件。
第二次訪華
2007年8月,默克爾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并出席2007至2010年德國在華系列文化活動“德中同行”開幕式。2007年恰逢中德建交三十五周年。德國方面在中國舉行為期三年的“德中同行”系列活動,這是德國在國外舉辦的范圍最廣、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國家展示活動。默克爾為此專門到南京,出席這個活動的開幕式。
第三次訪華
2008年10月24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華進行正式訪問并出席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的德國總理默克爾,此次訪華也被視為默克爾修復奧運會后中德關系之旅。
第四次訪華
2010年7月15日至18日,默克爾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期間,默克爾得到了中方的高規格接待,不僅受到了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以及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的會見,還在兩天內同溫家寶分別在北京和西安進行了會見。中德雙方發布了外交禮儀中級別甚高的公報——《中德關于全面推進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公報》,中德雙方還決定,“建立能源和環境合作伙伴關系”。
第五次訪華
2012年2月2日,默克爾總理第五次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默克爾表示德中關系有三大標志:文化領域的合作、政府間磋商和經濟關系。
第六次訪華
2012年8月30日至31日,默克爾對中國進行第六次正式訪問。在歐洲債務危機癥結難解之際,中德兩國領導人的會晤成為外界關注焦點。默克爾此次訪華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來是要加強中德關系,二來是要在歐債危機上與中國充分交換意見。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中歐貿易負增長的局面,中德兩國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責任都在增加,兩國加強經貿合作意義重大。(《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侯雋︱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