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上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小麥粉、果凍、飲料等11類食品監督抽檢情況和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我省企業生產的50批次瓶(桶)裝飲用水、飲品樣品被通報為不合格產品,其中涉及延安市清大活水、天佳純凈水、田潤純凈水等10家企業的18批次桶裝飲用水產品。
如今,一個多月過去了,相關企業整改情況如何?究竟為什么會出現不合格產品?監管到底有多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實地走訪。
1 抽檢四成多不合格,整改過程一波三折
“雖然5月國家才發布抽檢結果,但實際上相關信息元月份就已經反饋回延安市了。”6月18日,延安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李安清坦言。
據了解,去年12月,國家食藥監總局委托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食安辦)對延安市桶裝飲用水進行了抽查,共抽取42批次產品,其中寶塔區、吳起縣兩地10家企業生產的18批次產品不合格,不合格率超四成,不合格項目主要是菌落總數、霉菌、酵母及大腸菌群超標。
今年元月,抽檢結果反饋回延安市后,市食安辦將處理事項交由市質監局執行,但此時,恰逢原屬質監局、工商局的食品生產流通監管職能向食藥監局移交,因此延安市質監局并未進行實質處理,而是稍后又退回市食安辦。
3月,市食安辦再次安排寶塔區、吳起縣查處相關企業。經過約談、整改、罰款等一系列程序,相關企業整頓完畢,產品經檢驗合格后恢復生產。
5月6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通報后,5月20日延安市食藥監局給市委、市政府的匯報資料稱,5月9日至13日,寶塔區對“綠源、田潤、天佳”等7家企業進行了查封整改,對曝光前已整改并提供產品送檢合格報告的“清大活水”生產企業再次發出整改通知。截至5月16日,8家企業都已整改完畢,樣品送檢,正在等待檢驗結果。吳起縣也對“泉源、安源”等2家企業實施了查封整改措施,5月14日經復查依然存在索證索票不全、檢驗儀器未年檢等問題,責令繼續停業整改。
據悉,截至目前,延安市涉事的10家企業有7個已經恢復生產,有2家因生產許可證到期仍在停產,還有1家主動停產。
2 七大原因讓延安桶裝水“很受傷”
“延安的水質不好,近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桶裝飲用水的需求一直很旺盛。”李安清說,目前全市共有桶裝飲用水生產企業86戶,其中取得生產認證的企業80戶。這些企業基本都是小微企業,個別企業每天可以生產1000桶左右的純凈水,多數企業每天只能生產二三百桶。一桶水賣8元左右,刨除工人工資、水電費,基本沒有多少利潤可言。
由于生產桶裝水的企業小、多、亂,產品出問題幾乎是遲早的事。
“雖然抽查結果顯示是10家企業有問題,但這并不代表別的沒抽查到的企業都是好的。”李安清認為。
今年2月,延安市食藥監局負責桶裝水監管的乳制品飲品科成立之后,立即針對國家抽檢反映出的桶裝水合格率偏低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經過仔細梳理分析,他們認為,七大原因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首先是水源不合格。延安桶裝飲用水生產企業多位于城鄉接合部,七八成都是采取自備水源,也就是水井,沒有城市自來水那種清潔處理系統,消毒處理稍有不當產品就很容易被污染。
其次,生產布局不合理及生產過程不規范。調查發現,有些企業雖然有自動灌裝機,在灌裝前可以對水桶進行最后一次清洗、消毒,但由于灌裝機要4名工人操作,為了節省勞動力成本,企業往往選擇只需一名工人的手工灌裝,這無形中就增加了污染的風險。
第三,衛生意識不強。經調查,有個別生產廠家制水、送水及營銷人員未經健康體檢和衛生知識培訓就上崗,基本不懂更衣、洗手、消毒等操作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