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億打造邊境明珠
位于中越邊境地區(qū)的河口縣是一個瑤族自治縣。處在“風口浪尖”的“中國-東盟河口國際旅游文化景觀長廊”就位于濱河路河堤一側。按照河口官方提供的資料,這一項目用地長1053米,總用地面積16678.7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0821.41平方米。
從2009年11月項目一期動工建設,至2011年2月三期驗收,共有150套法式風格的商業(yè)用房。項目“設有觀光平臺和走廊、景觀燈光、間隔地帶、消防通道和衛(wèi)生間等公共設施,是集商業(yè)、文化、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建筑景觀帶”,建成后曾被當地譽為“邊境明珠”。
這個由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某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負責運作的項目,總投資達到2.7億元。
然而,這個很好做生意、群眾較滿意的地方,大型挖掘機已經隆隆地開進開始了拆除工作。
政府文件讓工程殞命
為何剛剛使用3年多且運行狀況良好的項目要被拆?按照河口縣的解釋,“沿河商鋪嚴重影響了沿岸的景觀,成為了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
于是,“中國-東盟河口國際旅游文化景觀長廊”將被“改造提升”,使之成為市民、游客休閑觀光的場所。
按照上級有關“將河口建成國際化濱江城市”的要求,河口縣在2013年制定了《河口縣開展口岸國門形象提升工程的實施方案》。2014年5月23日,河口縣對第一批協議拆遷的14套房屋進行拆除。
面對不遠處已經在施工的挖掘機,在項目三期從事服裝生意的一名年輕商人告訴記者,當初跟房東簽的是5年的合同,雖然房租是一年一交,但光是店面的裝修費都花了十幾萬元,現在還不知道怎么個補償法。
來自昆明的李學智在河口經營著一家外貿公司,2009年,公司以370萬元的價格購買了文化長廊項目的三套商用房,總面積達到490平方米。“因為靠著河岸,地段好,出租出去生意還是很好做。”
按照李學智最初的設想,如果項目運轉好,以后每套商鋪每年的租金可能到10萬元左右,只需要十來年的時間就能收回370萬元的投資。現在濱江路對面的商用房價位已經達到3萬多一平方米。
“短命工程”何時休根據河口官方的回應,“由于前期城市規(guī)劃缺乏前瞻性,城市空間擁擠,街道狹窄,建筑密度大,該項目已不適應新的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和上級提出把河口打造成為國際化濱江城市的要求”。
河口縣住建局副局長劉建雄介紹,河口縣最近的兩個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分別制定于2007年和2012年。
“文化景觀長廊”項目正是在這兩個規(guī)劃中間實施,此次“改造提升工程”更是緊接著最新的城市規(guī)劃。對于為什么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修改城市規(guī)劃的內容,劉建雄解釋道:“社會發(fā)展的速度、城市功能新的定位,這些發(fā)生變化,規(guī)劃需要作出調整,這是必然的。”
劉建雄稱,拆遷補償將按照購房款1.2倍進行計算,但具體的補償標準還將開聽證會商議,拆遷和補償費用預算將達到3億元左右。
2.7億元基本打了水漂,如今又要再花費3億元。
據悉,按照計劃,“文化長廊”的拆遷工作大約需要一年的時間。剩余100多套房屋的業(yè)主如何做通工作完成拆除,成為擺在當地政府面前新的難題。
政府回應
2.7億是引的資
“當初建設的2.7億元是招商引資,并沒有動用財政資金,也就是納稅人的錢。”劉建雄表示,將要花的3億元確實是財政資金,但商業(yè)用途要轉化為市政公共工程,政府必須通過贖買,這是依法辦事,政府沒有道理不給予開發(fā)商相應的賠償就收回公用。劉建雄表示,一建一拆并未浪費近6個億,反過來開發(fā)商是為河口人民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