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江西省取消了留學人才的隨遷子女可獲得20分加分的照顧政策。但河南省依然規定,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和省“百人計劃”的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的中國籍子女可加20分。
即便是同一項目,各省(區、市)在加分分值和方式上的政策也并不完全一致。例如,“烈士子女”項目在河南省的加分為10分,而山東省則為降20分錄取。
“瘦身”能擠掉多少水分
“鼓勵個性發展,這是最初政策制定的一個初衷。加分政策是一個導向,但是這種導向又引發了很多問題。”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康麗穎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近年來,高考加分引發的作假、腐敗和產業利益鏈等問題層出不窮,因此,對于此次政策調整,記者采訪的數位專家學者均表示肯定。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高考加分政策的出臺是對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的校正,“單純的高考評價標準不能很好地選拔學生,所以在高考之外還可以考慮學生的體育特長、藝術特長、學科特長和綜合表現”。
“但是,高考加分逐漸演變成了加分腐敗,有些學生不是為了發展特長,而是為了加分,利用這個政策,出現了很多弄虛作假的事。”熊丙奇說。
康麗穎指出高考加分存在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作假,比如“一些參賽作品或論文并不是孩子本人做的”;二是加分誘發的一系列問題,“很多家長和孩子不考慮個人的實際發展情況,去參與加分的競爭,導致孩子的全面發展受到限制。”
“從公平公正的角度來說,調整加分政策是有利的。”康麗穎說,“加分可能是對少數學生有利,不是從所有學生的全面發展、共同發展的角度來考慮的。教育改革的兩個最基本問題是提高質量和均衡發展。”
早在2010年,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就在調整部分高考加分項目答記者問中指出,由于高考加分政策具有高利害性(指考試給應試人員和相關當事人帶來高度的利害關系——記者注)的特點,近年來在執行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考生資格或身份造假等違規現象時有發生;二是有些招生政策在執行中逐漸被異化,偏離了政策設計的初衷。社會要求規范和調整的呼聲強烈。
今年6月,清華大學四川招生組發布了一組“清華堅決抵制四川的體育加分”微博,曝光了四川省考生的“二級運動員”資質存在造假嫌疑一事。這是全國高校首次公開拒絕某一地區或者某一類加分項目,使得高考加分政策再次引發熱議。
10月18日,四川省科協主席、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在第十一屆全國博士生學術年會作報告時透露,2012年四川大學擬錄取的幾名高水平運動員被發現其一級運動員證書作假,是“找人辦的”,學校立即取消其錄取資格。謝和平以此告誡博士生遵守學術道德。
盡管2014年加分政策尚未開始實行,但相關業內人士均表示不會對大多數考生或高校招生造成影響。
中國青年報記者就加分政策調整一事采訪清華大學招生辦時,相關負責人表示“沒什么影響,我們該怎么招就怎么招”,“如果說吸收偏才,我們有一個新百年計劃的自主招生的政策,專門針對在某一學科方面有特長或潛質的同學。”
在熊丙奇看來,對高考加分政策“瘦身”不是解決加分腐敗問題的根本之道,“即便瘦身之后,運作的機制還是沒有變,在這些項目中還是可能有加分腐敗,還是有可能不能讓學生真正發展他的個性和素養。”他指出,治理高考加分亂象更重要的是進行制度改革,“關鍵在于推進基于高校自主招生的多元評價體系構建,最后形成綜合錄取。”(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