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外國媒體也忍不住投來了關切的目光。今年5月,《紐約時報》報道指出,“中國的年輕男子正在課堂上拼命掙扎”。
“在所有城市地區(qū),女孩在教育成就上已經超過了男孩;在農村,女孩依然落后,但她們也在不斷趕超。”長期關注中國教育發(fā)展的香港大學教授杰拉德·普斯提格里龍說。
差別似乎在孩子們踏進校園的第一天就開始顯現(xiàn)。長期到各地小學調研的北大教育學院教授、北大附中前校長康健發(fā)現(xiàn),小學里評選三好學生,優(yōu)秀班干等各種稱號,“10個有9個都是女孩”。最終到了小升初的節(jié)骨眼上,女孩也比男孩更容易被評為“優(yōu)秀畢業(yè)生”,獲得重點中學的保送資格。
康健介紹說,早些年,北京市甚至曾經出臺政策,規(guī)定小升初時學校必須照顧男生,保證保送名額中的男生達到某一特定比例。但直到現(xiàn)在,學校里各種評比,女孩還是占了“絕對優(yōu)勢”。
去年6月1日出席北京市少先隊代表大會時,孫云曉也直接目睹了這種優(yōu)勢。當時,坐在會場第一排的,是北京市各個小學推舉出來的最優(yōu)秀的少先隊員。9個戴著紅領巾的孩子中,只有1個是男孩。懸殊的性別比例讓長期關注“男孩危機”的孫云曉也嚇了一跳。
“在起跑線上,這個社會就把男孩淘汰了。”周海旺感嘆說。
我們的教學內容和評價標準與男生所擅長的東西是對立的
畢業(yè)多年之后,黃陽光還記得班上那些優(yōu)秀的女孩子們。他總覺得,那些女生更有自律能力,也比自己成熟很多。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他絕大多數(shù)的課余時間都花在網(wǎng)游和卡牌游戲上,直到高二上學期才突然意識到,自己應該認真讀書。相比之下,班上的女同學們幾年前就已經在努力了。
“她們好像很早就知道,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黃陽光說。
在孫云曉看來,男生遲到的“醒悟”并非偶然。因為男女大腦發(fā)育速度的差異,在整個小學階段,男孩的語言表達和讀寫能力都比女孩發(fā)育得更緩慢。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男生的劣勢。
不過,對于中國目前的情況,孫云曉與康健一致認為,教育方式也讓“男孩危機”變得愈發(fā)嚴重。
“我們的教育特別關注細節(jié),追求踏踏實實、認真聽課、死記硬背的努力。”康健說。他認為,男性從小更貪玩好動,他們更難專注眼下刻板的學習。而女性的細致、認真相對來說更容易適應學校的要求。
一項針對全國10個省市3737名中小學生學習狀況的調查印證了這一說法。根據(jù)這項在2000年公布的調查,男生更傾向于動手實驗、參與體驗、操作電腦等學習方式,而女生則更喜歡閱讀、語言溝通等學習方式。
然而,據(jù)孫云曉觀察,那些被男生偏愛的學習方式,在目前絕大多數(shù)中小學里都“被嚴重忽視和排斥”了。
康健分析說,正是國內“風格單一、狹隘的教育”,使性別之間的差異不斷凸顯。而孫云曉的表述更加直接:“我們的教學內容和評價標準與男生所擅長的東西是對立的,這是‘男孩危機’最根本的原因。”
在孫云曉看來,由于體內生物激素的不同,男孩天生比女孩“好動、好競爭、敢冒險”,但眼下在中國,學校普遍提倡的卻是一種“靜文化”:不讓跑不讓跳,不準大聲喧嘩。學習緊張時,許多學校甚至紛紛取消了體育課。
根據(jù)2010年中國少年兒童發(fā)展狀況調查,與女生相比,男生普遍更不喜歡學校。2.4%的男生表示“很不喜歡”到學校上學,而有相同感覺的女生僅有1.9%。
“很多男孩子會覺得,學校就是一個和他們作對的地方。”孫云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