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陜西省下發《關于全面開展鄉鎮機構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從當年下半年起全面開展鄉鎮機構改革,要求“大力推進撤鄉并鎮,加快城鎮化建設”,并確定了陜南山區按25%、平原地區按30%撤并的總體目標,要求“原則上不再保留鄉的建制”。
可是,撤鄉并鎮為何要“一刀切”?公共服務保障如何跟上?富余干部安置問題怎么解決?一系列問題依然擺在眼前。
日前,陜西省發布撤鄉并鎮及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情況公告:全省撤并鄉鎮330個,撤鄉設鎮210個,撤鄉鎮設街道辦事處19個。目前全省共有鄉鎮1224個,其中鄉只有90個。
而在撤并前,陜西原有鄉鎮1570個,其中鄉648個。此輪撤并后,鄉的數量大幅減少,占鄉鎮總數比例從41.3%下降到7.4%。咸陽、寶雞、商洛、安康、漢中、楊陵等五市一區,甚至已經沒有了鄉。
省政府提出撤并要求
“原則上不再保留鄉建制”
據介紹,2009年全國平均城鎮化率是46%,陜西省僅有40%左右。東、中部省份的農村人口大都比陜西多得多,鄉鎮數量卻只在600至900之間,少數為1000左右,比陜西省的鄉鎮數量少得多。
“推進城鎮化對提高農民收入是一個超常措施。我們的鄉鎮規模太小,形成不了城鎮中心,推進城鎮化、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的難度很大。”不少基層干部說。正是出于這個考慮,陜西在《意見》中提出:“下決心撤并人口較少、規模較小、基礎條件較差、經濟總量不足的鄉鎮;合并區域面積較小、輻射范圍較小、相距較近的鄉鎮,扶持和發展一批重點鎮,鼓勵和引導農民到中小城市創業和就業……原則上不再保留鄉的建制。”
據陜西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處長李虎平介紹,此次大力撤鄉并鎮后,陜西全省鄉鎮的規模、數量和布局漸趨合理。“目前,全省鄉鎮平均面積160.87平方公里,平均人口2.36萬人,比撤并前有了較大增加。10萬人以上的鎮由撤并前的6個增加到11個,5萬人以上的鎮由撤并前的66個增加到104個,1萬人以下的鄉鎮由撤并前的517個減少到235個。”
“改鎮”在基層爭議較大
撤鄉后群眾辦事更遠更難了
在陜西省本輪鄉鎮機構改革中,有210個鄉改設為鎮??闪钊瞬唤獾氖?,省會西安尚保留了鄉的建制,而人們印象中相對落后的陜南三市(商洛、安康、漢中)卻全部實現了撤鄉設鎮。
問及撤鄉設鎮的標準,李虎平介紹:“這與該區域的總人口、政府駐地居住人口、財政收入、公共基礎和社會服務設施,如道路鋪裝率、自來水普及率、垃圾處理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等指標有關。”
不過,安康市某縣領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卻說,該縣之所以把鄉改為鎮,是“因為省里的政策要求”。
“達到設鎮的標準了嗎?”記者問。
“之所以叫鄉嘛,肯定是比較偏遠,比較小,比較窮的。”這位領導表示,國家對鄉鎮的投入政策是一樣的,撤鄉設鎮目前還不能很快看到效果,從長遠看,也許有利。
“利在什么地方呢?”
“是不是全改為鎮了,管理起來更統一,更規范?是不是改鎮以后,更利于城鄉統籌?”他用好幾個疑問句回答記者的提問。
榆林市一位縣領導也對記者表示,“并不是改‘鎮’就能城鎮化了,山還是那樣的山,人還是那里的人。”
咸陽市某縣領導坦言,此次撤鄉并鎮工作,基層爭議較大。撤的鄉鎮往往都是小鄉、窮鄉、偏遠鄉,這些鄉撤了以后,群眾辦事更不方便。對偏遠村來說,撤鄉以前可能還有干部駐村抓工作,撤并以后,鎮里顧不上,可能導致發展更不平衡。
陜西省民政廳廳長曹莉莉則告訴記者,省里之所以提出“原則不再保留鄉的建制”,主要是為了推進形成一些大鎮、重點鎮,引導農民和企業向這些鎮集聚。對重點鎮,將優先安排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建設項目,甚至可依法賦予部分縣級經濟管理權限,建立重點鎮財政體制。
將設服務組等派出機構
改革目標是提高公共服務能力
榆林市一位縣領導告訴記者,撤鄉并鎮減少了機構,消化了部分公職人員,減輕了基層負擔。但對干部來說,最難的是安置問題。
“我們的處理方式,一種是先把干部們全部安排在撤并后的鄉鎮,然后有的調到縣直部門,有的以后慢慢消化。還有一種方式,在撤掉的地方設立為民辦事機構,干部的職級保持不變。”他說,對農民來說,主要考慮的是辦事是否方便,他們最關心的是鄉鎮政府機關設在哪里。
陜西省要求,嚴格編制管理,多渠道妥善安置富余人員。富余人員通過充實縣級統計調查隊伍、提倡到村組任職、安排到鎮文化站等公共服務單位、鼓勵領辦創辦為“三農”服務的經濟實體等途徑予以妥善安置。
最近,在聽取全省撤鄉并鎮工作情況匯報后,陜西省省長趙正永提出,“必須以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為目標進一步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同時加快推進學校、醫院、文化站、保障性住房和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做好農民進城落戶、扶貧避災搬遷等工作,努力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針對有些鄉撤并到鎮后居民辦事不方便的情況,要求在撤掉的地方設立服務組等派出機構,方便居民辦事。
【專家觀點】
撤鄉并鎮不能“一刀切”
陜西的縣域經濟、農村經濟基礎薄弱,撤鄉并鎮、發展鄉鎮經濟,與國家發展工業化、城市化的趨勢相吻合。大城市容量有限,小城鎮的發展,將為促使農民進城,逐步離開土地,逐步變成市民開辟環境和條件。
但是不是要全部把鄉撤掉?這需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當地經濟發展快,步子可以快一點,發展慢,步子就慢一點,不能人為地搞“一刀切”。經濟不發展,叫了鎮也不是鎮。撤鄉并鎮是個系統工程,不能單刀獨進,撤鄉并鎮后要加強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推進城鄉統籌,進行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制度建設,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