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28日電(彭大偉 莫紅娥)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以來,對于這一話題的討論持續升溫。6月28日,英國著名學者、中國問題專家馬丁·雅克在“2023中新財經年中會”視頻致辭中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有著獨特的方法論,對于全世界來說都意味著機遇。
“2023中新財經年中會”由中國新聞社主辦,中國新聞網承辦,主題為“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
馬丁·雅克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念在某些方面頗為前衛。他指出,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力追趕西方,其發展速度令人驚嘆。21世紀初開始,在技術、經濟等一些重要領域,中國逐漸趕上或達到西方發達國家水平,這表明,中國式現代化邁入了新階段。
馬丁·雅克表示,中國選擇了符合自身國情的道路,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
他進一步指出,長期以來,“現代化”基本上等同于“西方式的現代化”,那么現階段,中國式現代化對中國和世界意味著什么?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對此,馬丁·雅克給出了三點看法。他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首先與這個國家本身和政府的治理方式息息相關。中國設立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即建立一個全面的經濟體系,這是中國經濟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馬丁·雅克認為,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的發展有一個長期的雄韜偉略,它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
在他看來,一個國家的經濟可以達到很高的現代化程度,但是卻可能存在極度不平等的問題,比如美國。放眼全球,自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不平等問題在不斷惡化,很少有哪個國家的不平等問題得到了改善。現在,中國政府正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馬丁·雅克說,中國式現代化不是狹隘地實現經濟和技術現代化,而是最終為了人民,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因此,不僅要關注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均GDP這些數字,還要關注人均GDP在全社會如何分配的問題。
他強調,從前,“現代化”這一概念是西方的專利,包括英國、德國等西歐和中歐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其他地區的國家被排除在外。這本質上是一種殖民主義的邏輯,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殖民地與宗主國競爭。
馬丁·雅克認為,直到20世紀下半葉,現代化歷史都可謂是一段排他主義的歷史,建立在壓迫世界大多數人口的基礎之上。而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古老的殖民主義或帝國主義的模式,其敘事與西方歷史完全不同。它有著獨特的方法論,對于全世界來說都意味著機遇。
他強調,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喊口號,它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發展現狀和未來前景。中國經濟可以重拾增長的趨勢,像之前一樣高速發展。
馬丁·雅克建議,要繼續強調經濟增長的中心地位。他相信,中國能夠實現高質量發展,因為它的創新實力非常強大,以后會變得更強大。在一些關鍵的經濟領域,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和資本生產率料將繼續提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