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31日電 (張乃月)長期以來,美國堅持的“美國優先”、推動“脫鉤斷鏈”、擾亂全球產業鏈的做法引發多國的反對和不滿。但在外界看來,“中國正在走相反的道路,扮演的是完全非意識形態的角色,追求的是和別國的互惠互利”。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艾納·唐恩近日對中新網表示。
唐恩強調,世界正在進入更加多極化的時代,美國“洗腦說教”式的國際交往形式遭到質疑,而中國追求和其他國家的互惠互利的道路,更能有助于走向共贏。
“美國問題”遍布全球
2022年以來,烏克蘭危機引發的動蕩與不安蔓延全球,而美國的安全戰略、對外政策更著眼于維護自身全球領導地位,進一步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
當地時間2月25日,烏克蘭哈爾科夫,民眾躲進地鐵站內避險。中新社發 任澤雨 攝唐恩認為,烏克蘭局勢失控,美國主導下的北約難辭其咎。美國一意孤行,北約一味東擴,令烏克蘭危機不斷惡化。如果西方不能解決俄羅斯的安全關切,就沒有希望實現和平。
他表示,美國并不希望歐洲與俄羅斯走到一起。在美國看來,歐洲制造業可直接與其競爭,歐洲還能通過陸路獲取俄羅斯的資源,“這讓很多美國人感到恐懼”。
與亞太盟友日本和韓國的裂痕也在增加。如今年出臺的《通脹削減法案》《芯片與科學法案》等對日韓企業構成嚴峻挑戰。唐恩認為,美國不顧盟友,只考慮自身利益的做法只會掏空這些國家的經濟。以今年6月的洛杉磯美洲峰會為例,就連南半球國家也對美國的說教和洗腦失去興趣。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行動。
唐恩表示,“中國正在走相反的道路,扮演的是完全非意識形態的角色,追求的是和別國的互惠互利”。
他認為,中國只需要繼續保持穩定,提供貿易機會,“那么它就贏了”。因為中國是以身作則,這是目前美國與別國打交道時明顯缺乏的一點。
中國模式更有成效
2023年,國際局勢將向何處去?唐恩認為,“將出現不對稱的全球形勢,中國將做得更好,美國尚可,但世界其他地區將變差”。
資料圖為11月16日,G20巴厘島峰會媒體中心外景。 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他分析稱,美國如今的發展戰略就是維持其霸權地位。美國認為,必須由其掌管世界,以避免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但目前看來,其做法反而可能引發沖突。
如今,全球化布局更多地向區域化轉變,中國與周邊國家深化合作,區域合作不斷取得進展。唐恩舉例說,目前,東盟已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也是世界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中國協助解決非洲多個國家的債務問題,援助生活必需品,助力非洲國家穩定局勢;當美國不斷試圖將中國排除在供應鏈產業鏈之外時,中國在南美洲多個國家開展資源合作。
此外,沙特阿拉伯考慮以人民幣進行油氣交易結算,印度將開始用盧比與俄羅斯進行貿易結算,“去美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唐恩表示,中國正在制定標準方面與其他國家密切合作,中國的做法與“仍然想決定各國做什么”的美國“非常不同”。
他指出,從長遠來看,中國的模式會更有成效,特別是當我們進入一個多極化的世界時,更是如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