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波士頓4月17日電 題:查爾斯河畔,中美各界人士共話挑戰與合作
中新社記者 馬德林
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肆虐兩年多,作為北美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由學生組織的中美關系研討會,哈佛中國論壇終于在4月16日重回波士頓查爾斯河畔的哈佛大學校園。
由于美國疫情,2020年的哈佛中國論壇以線上方式舉行,2021年在北京舉行。今年論壇的主題是“不凡歲月 砥礪前行”(Extraordinary Time),設置了宏觀經濟主旨論壇、國際關系主旨論壇,以及新能源汽車、區塊鏈、生物科技、文娛等多個分論壇。來自中美兩國的政、商、學界人士就有關的各種問題展開探討。
聚焦中國經濟發展:挑戰不少、前景可期
與往年一樣,中國經濟發展是論壇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國際政治教授安東尼·賽奇在以中國政策為主題的主旨演講中表示,中國經濟中房地產占比很高,由此產生的債務風險不容忽視;消費在經濟增長中貢獻較低,經濟結構仍待優化;近期的疫情、俄烏沖突等突發事件也給經濟增長帶來明顯困難。綜上所述,他認為今年中國實現5.5%左右的經濟增速預期目標有一定難度。
在當天上午舉行的宏觀經濟主旨論壇上,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前經濟系主任德懷特·珀金斯也對這一預期目標進行了點評。他指出,放眼全球,以中國當前的經濟體量而言,5%左右的增速已經是非常優秀的。未來幾年,即便增速逐步降至3%至4%,也足以稱為良好。
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提出,中國經過四十多年的高速發展,經濟韌性較強,具備一定抗沖擊能力;中國在逐步調整貨幣政策,探索符合自身情況的做法。只要能結合宏觀政策,把眼前的問題解決好,中國經濟前景依然值得期待。
思考中美雙邊關系:管控分歧、尋找共識
中美關系同樣是與會者聚焦的重要話題。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政府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在當天下午的國際關系主旨論壇上,宣讀了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向哈佛中國論壇發來的書面致辭。基辛格說,如果美中兩國都將對方視為邪惡的對手,那么結果很有可能是災難性的。因此無論如何,雙方都應在決定戰略政策方面加強對話溝通。
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資深外交官傅立民認為,在過去四十多年中,美中通過合作,各自取得巨大的成就。近年來兩國確實存在各種分歧,雙邊關系面臨多重挑戰,但在氣候變化、防擴散、全球經濟復蘇等領域,雙方仍然能夠找到眾多共同利益。“無論發生什么,‘求同存異’都是美中關系的根本原則。”傅立民說。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回顧美中關系正常化和兩國建交的歷程,指出五十年前兩國關系的狀況比現在更糟,但當時雙方領導人都充分發揮自身領導力,最終打破“堅冰”。
“今天,我們兩國的政府仍然有很多簡單、微小的事情可以做,它們有助于重建一個建設性的、富有成效的雙邊關系。”歐倫斯強調,美中不是“對手”關系,“盡管在美國這種觀點目前式微,但我們仍要堅持為其鼓與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