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龐,悄悄撤下“反歐洲”標簽
【記者連線】
4月24日,代表中右翼共和國前進黨參選的現任總統馬克龍,和代表極右翼國民聯盟參選的瑪麗娜·勒龐,將接受4730萬選民的投票選擇,競爭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下一屆總統。雙方現在都正厲兵秣馬,用各種方式接近全國選民,說服他們投自己一票。
歷史上,極右翼從未如此接近法國最高權力。4月13日,勒龐召開記者招待會,全面介紹自己的對外政策。此間輿論普遍認為,這個曾多次參選法國總統、前后有兩名候選人共3次進入第2輪選舉的極右翼政黨,正在有針對性地、穩扎穩打地向總統之位發起最后的總攻。
在記者會上,勒龐就相關外交議題表態稱,如果她當選,獨立、平衡距離和穩定將是未來法國外交政策的三個支柱。法國不會“脫歐”,也不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但歐盟也不應該再是一個講英語的組織,她當選后會加強法語和德語在歐盟的作用。
在有關俄羅斯的問題上,勒龐有意澄清她在法國輿論中“替俄羅斯說話”的形象,表示她只是在維護法國利益。坊間一直有傳聞稱,國民聯盟多年來一直得到俄羅斯的財政支持,勒龐本人曾在2017年訪問莫斯科并受到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接見。作為一個在野的西方政黨領導人,這并不常見。
而且,對于北約這個在烏克蘭危機中成為焦點的軍事組織,勒龐也有不同尋常的看法。她表示,如果當選,法國將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但仍將堅持《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即集體防御條款。而在俄烏沖突結束后,她會努力促進俄羅斯與北約的戰略接近,因為北約與俄羅斯的關系改善,不僅符合法國和歐洲的利益,也符合美國的利益。在對俄立場上,勒龐雖然聲稱不支持“解除對俄制裁”,但同時主張解除對俄能源的制裁,因為她“不想讓法國人民承擔后果”。在13日的電視采訪中,勒龐再次重申了她對克里米亞問題的觀點,即“克里米亞屬于俄羅斯”,因為這是克里米亞通過全民公投作出的決定。
在記者會現場,一位女士舉起了一塊心形牌子,上面是勒龐和普京的照片。她馬上就被保安粗魯地撲倒在地,隨后被拖出了現場。這一幕似乎又讓人看到了勒龐的父親、這個極右翼政黨的創建者讓-馬里·勒龐當年與反對者揮拳相向的情景。
暴力、極端、反猶、反移民、不寬容、言行不一前后矛盾等標簽的痕跡似乎還在,但是,“反歐洲”這個標簽正在被勒龐悄悄取下。
多年以來,國民聯盟“疑歐”甚至“反歐”的政策傾向一直是其施政綱領中的一個關鍵之處,甚至可以說是其對外政策的“命門”。有許多選民就是由于這一條,對投票給勒龐心存疑慮。因為經過幾十年的磨合,越來越多的法國人認識到,法國的前途絕對離不開歐盟。此間觀察家認為,現在的勒龐在有關歐盟議題的立場上出現軟化跡象,有關表述不再咄咄逼人,而且從未如此清晰、有條理,她本人對相關事務的了解也更深入一些,似乎正在完成從一個政客向一個政治家的過渡。上述立場和表態有可能會為她在選民中的形象加分,甚至為選民選擇的天平增加新的砝碼。
有的選民回憶起2017年第2輪投票之前馬克龍和勒龐之間的電視辯論。當時,馬克龍諷刺對所辯議題內容不熟悉的勒龐說:“您把這個事情跟另外的事情完全搞混了!”這一指責很有殺傷力,瞬間將對手的不專業、糊涂認識或準備不足暴露于公眾面前。但是,這又根本影響不了一部分選民的態度:我就是要選她!哪怕她不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哪怕她說話不專業,哪怕她什么都沒搞明白。我就是要把你們這些建制內的職業政客選下去!
第二輪投票在即,勒龐的支持者在網上調侃她的對手說,那種傲慢的政客自詡精英,覺得自己受過完整的治國訓練,有長遠眼光,有全球視野,有廣泛的人脈,結果呢?碰到百年不遇的疫情,還不是一樣自己先亂了陣腳,朝令夕改,像個沒頭蒼蠅似地亂撞。碰到強悍的地緣政治玩家,還不也是硬著頭皮倉促應對?跟一個政治素人相比,優勢在哪兒呢?
在2017年的總統選舉中,首次參選的馬克龍,和雖是第二次參選、但首次進入第二輪的勒龐,接受法國選民的最終選擇。馬克龍以66.1%的得票率、2074萬張選票大獲全勝,成為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而勒龐獲得33.9%的得票率、1063萬張選票,與馬克龍相差約1000萬張選票。不過,根據最新的民調結果看,這一次再出現兩人得票相差如此懸殊的選舉結果,可能性極小。這既有馬克龍5年以來執政的問題,也有勒龐不斷修正政綱以吸引更多選民的因素,還有一部分選民認為“已經給了馬克龍5年的機會,但是他令我們失望了”。
2002年總統大選第2輪,讓-馬里·勒龐面對全民支持的希拉克總統,獲得了17%的選票。15年之后的2017年,他的女兒將這個成績幾乎翻了一番。這一次,看樣子還會在此基礎上再有所進步。在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前,一家電視臺進行的民意測驗顯示,有66%的人贊成換總統,33%的人不贊成,還有1%的人沒回答——這當然只是一家之“驗”。
極右翼能否創造歷史?馬克龍能否險中求勝、繼續入主愛麗舍宮,以延續其相關改革?還是懸崖“勒馬”,換一個前進的方向?主動權現在在法國選民手中。
(本報巴黎4月15日電 本報駐巴黎記者 何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