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正式發布,揭示北京的PM2.5中,有30%-40%來自區域輸送,北京霾日數量近年增加明顯,亟須采取聯防聯控、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等手段加以控制。
京津冀霾日今年“異常偏多”
綠皮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組織編寫。綠皮書顯示,隨著華北降水日數減少、風速減少、穩定類天氣增多等有利于霧霾發生的氣象條件更為頻繁,北京的霾日數量增加比較明顯,但數量最多的年份還是1980年,為135天。
昨日,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介紹,京津冀的霧霾日一般為每年12天,而今年1-10月就達到49天,異常偏多,而京津冀一帶,PM2.5平均濃度和超標日數也是各主要經濟區中最高的,達到79天,其中,監測站指標最多的是石家莊、保定和天津。
綠皮書總結,霧霾天氣增多的主因是,社會能源消費增多造成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同時也受到周邊沙塵區和大氣環流的影響。“京津冀周邊的沙塵輸送至本地,與本地的污染大陸性氣溶膠混合,加重了污染。”
“北京要加緊退工業化”
綠皮書認為,北京的強霾污染治理不僅要考慮市內污染源,還必須考慮天津和河北地區的污染來源,或可建立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委員會,在區域聯防聯控時,明確不同地區的責任,充分考慮各地的環境容量、承載能力等。
同時充分利用電力、成品油價改革、征收“擁堵費”等經濟手段,增強城市植物能力,制定一攬子計劃。“高碳發展模式和這些環境污染是同根同源同步的。”國務院參事、前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認為,必須要加緊轉變走低碳城鎮化道路。
國際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高級顧問楊富強稱,在低碳城鎮化過程中,北京等城市要緊跟潮流“退工業化”,將高耗能產業退到有承載能力的邊遠地區,帶動后者的城鎮化發展。